试题详情
- [材料题] 患者,男,45岁,公司职员。患者自述在参加一次海鲜聚餐后约半小时,面部灼热感强烈,心跳快得让他感到心慌,头痛如炸裂般疼痛。同时,皮肤瘙痒难耐,不断搔抓。体温正常,血压测量为150/95mmHg,血压略高于正常范围。心率110次/分,心率明显加快。呼吸稍急促,22次/分。面部及全身多处皮肤潮红,可见大片红斑和丘疹,部分区域有搔抓痕迹。
- 简答题1、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 最可能的诊断是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诊断依据如下:①明确的海鲜进食史:患者参加海鲜聚餐后约半小时出现症状,有明确的食用可导致组胺中毒的鱼类等海鲜的经历。②面部灼热感:这是组胺中毒常见的皮肤表现之一,组胺作用于皮肤血管可导致血管扩张,出现灼热感。③心慌、心跳加快:心率达110次/分,明显加快。组胺可刺激心脏,使心率加快,引起心慌等不适。④剧烈头痛:如炸裂般疼痛。组胺影响神经系统及血管,导致头痛。⑤皮肤瘙痒、红斑和丘疹:皮肤瘙痒难耐,不断搔抓,面部及全身多处皮肤潮红,可见大片红斑和丘疹,部分区域有搔抓痕迹。这是组胺作用于皮肤引起的过敏样反应表现。⑥血压升高:血压测量为150/95mmHg,略高于正常范围。组胺可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⑦呼吸稍急促:呼吸频率为22次/分,组胺影响呼吸系统,导致呼吸稍急促。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 简答题2、还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何鉴别?
- 还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⑴食物过敏:①发病机制:食物过敏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的食物蛋白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而组胺中毒主要是因食用含有大量组胺的食物引起,并非免疫系统介导。②症状特点:食物过敏除了出现类似的皮肤瘙痒、红斑、丘疹、心慌、呼吸急促等症状外,还可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且症状出现时间因不同的过敏原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组胺中毒一般在食用问题食物后相对较短时间内发病,胃肠道症状相对较少见。③诊断方法:食物过敏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确定过敏原。组胺中毒一般通过检测食物中的组胺含量及患者血液中的组胺水平辅助诊断。⑵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疹伴全身症状:感染性皮疹(如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药疹等。1)感染性皮疹:①病史及症状特点:通常有感染病史,如发热、咳嗽、流涕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皮疹。皮疹形态多样,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但一般无明确的海鲜进食史及组胺中毒的典型头痛、心慌等症状。②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异常,病毒感染时出现相应的病毒抗体阳性等。2)药疹:①病史及症状特点:有明确的用药史,皮疹形态多样,可伴有瘙痒,但一般无海鲜进食史及组胺中毒的特殊症状组合。②发病时间:药疹的发病时间与用药时间有密切关系,通常在用药后一定时间内出现。⑶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①甲状腺功能亢进:主要表现为多汗、消瘦、心悸、手抖等,一般无皮肤瘙痒、红斑、丘疹及明确的海鲜进食史。可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如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等进行鉴别。②嗜铬细胞瘤:可出现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头痛等症状,但一般无皮肤改变及海鲜进食史。可通过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等进行鉴别。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 简答题3、有毒成分的来源是?
- 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鲣鱼、鲹鱼、鲐巴鱼、鱼师鱼、竹夹鱼、金枪鱼等鱼体中含有较多的组氨酸。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发生自溶作用,组氨酸被释放出来。污染鱼体的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或摩氏摩根菌产生脱羧酶,使组氨酸脱羧基形成大量的组胺。一般认为当鱼体中组胺含量超过200mg/100g即可引起中毒。也有食用虾、蟹等之后发生组胺中毒的报道。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 简答题4、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
- 组胺中毒在国内外均有报道。多发生在夏秋季,在温度15~37℃、有氧、弱酸性(pH6.0─6.2)和渗透压不高(盐分含量3%~5%)的条件下,组氨酸易于分解形成组胺引起中毒。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 简答题5、针对该患者,应采取哪些紧急治疗措施?
- 首先,应立即停止接触可疑的过敏原(海鲜)。让患者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以减轻过敏症状。如果症状严重,可肌肉注射肾上腺素,以缓解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同时,可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以减轻炎症反应。对于皮肤瘙痒,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 简答题6、预防措施有哪些?
- ⑴防止鱼类腐败变质,禁止出售腐败变质的鱼类。⑵鱼类食品必须在冷冻条件下储藏和运输,防止组胺产生。⑶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食品。⑷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类,家庭在烹调前可采取一些去毒措施。首先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然后将鱼体切成两半后以冷水浸泡。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或雪里蕻或红果,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⑸制定鱼类食品中组胺最大允许含量标准。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2733-2015)中规定,鲐鱼、鲹鱼、竹荚鱼、鲭鱼、鲣鱼、金枪鱼、秋刀鱼、青占鱼、沙丁鱼等高组胺鱼类低于40mg/100g,其他含组胺的鱼类低于20mg/100g。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