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患儿,男,十二岁,汉族。以“发热、腹痛、腹泻十九小时”为主诉入院。患儿于十九小时前开始发热,伴畏寒,未测体温。继之出现腹痛、腹泻,腹痛为脐周阵发性绞痛,便前重,便后缓解,大便初为褐色稀水便,后转为墨绿色含粘液糊状便,共解十余次,非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5次,量约150-200毫升。后测体温39.5℃,自觉头昏、心悸、乏力、口干,尿量明显减少。病前12小时曾在一家卫生条件差的小餐馆进餐,疑不洁。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主要发现::体温40℃,呼吸24次/分,脉搏128次/分,血压75/40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皮肤弹性稍差,四肢末梢凉,眼窝凹陷,口唇干燥。心率快,律齐,腹平软,脐周及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10次/分。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4×10
/L,中性粒细胞0.78, 血红蛋白149g/L,血小板85×10
/L;尿常规:无异常。正常肾功:UREA 8.93mmol/L CRE 160.3 μmol/L 电解质: Na
132.3 mmol/L, K
2.7 mmol/L, Cl
87.2mmol/L , CO
CP 18 mmol/L;大便常规:白细胞满视野/HP,红细胞0-2/HP, 吞噬细胞 0-1/HP;大便培养:肠炎血清型沙门氏菌。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 此病例的诊断思路? 诊断与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 诊断思路 患者春夏季急性起病,不洁饮食数小时后发病,以发热、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首先考虑为感染性腹泻。常见病原有痢疾杆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弧菌。菌痢患者多有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可出现休克。沙门菌肠炎典型大便为绿色粘液便,也可伴有里急后重,可出现休克和脱水。弧菌肠炎常见脱水,大肠埃希菌少见休克和脱水。本患者腹泻墨绿色含粘液糊状便,有里急后重,出现休克和脱水。最后大便培养:肠炎血清型沙门菌,诊断明确。 诊断与诊断依据 沙门菌肠炎(肠炎血清型) ⑴流行病学史:起病前有不洁饮食史。 ⑵急性起病,病程短,发热、腹痛、腹泻墨绿色含粘液糊状便和里急后重,后出现头昏、心悸、乏力、口干,尿量明显减少。 ⑶便常规:白细胞满视野/HP,红细胞0-2/HP, 吞噬细胞 0-1/HP;大便培养:肠炎血清型沙门氏菌 鉴别诊断 急性发热、呕吐、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需考虑以下疾病: ⑴急性细菌性痢疾:本病以急性发热、腹痛、腹泻粘液糊便或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典型表现,中毒性菌痢可出现休克、惊厥、昏迷,便常规见较多白细胞、红细胞,可见吞噬细胞,呕吐轻和脱水少见。本病例虽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血压下降,但腹泻墨绿色粘液糊状便,有呕吐及脱水,故不支持急性细菌性痢疾。 ⑵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本病临床症状、大便常规和沙门菌肠炎相似,也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粘液糊状便和里急后重。但症状相对较轻,很少合并中毒性休克和脱水。 临床思维沙门氏菌属感染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系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病因:革兰氏阴性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菌最常见,其次为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流行病学:传染源:沙门氏菌肠炎患者及带菌者。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易感者:人群对沙门菌普遍易感。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胃肠炎型、伤寒型、败血症型。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可正常,但胃肠炎型患儿新鲜大便可发现多核细胞、红细胞及粘液。确诊依靠大便、血液、脓液细菌培养。治疗: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多,对严重病例应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静脉给药。对胃肠炎型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对症处理。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
- 下列疾病的治疗必要时可选用脾切除的方法
- 以下哪项检查对明确诊断很重要 (
- 症状性腹泻因哪些原因所致
- 营养不良时各系统功能特点包括下列 (
- 关于新生儿心肺复苏,哪些是正确的 (
- 下列哪些与母乳抗感染的作用有关 (
- 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是
- 婴幼儿肺炎的中、小水泡音最常在以下部位听
- 最可能的诊断是 ( )
-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正确复温的措施是
- 首选治疗方案是 ( )
- 血清病常见的症状有
- 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特点 ( )
- 考虑其昏厥的原因是 ( )
- 关于病毒性脑炎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患儿,女性,日龄1天,孕37W,因患儿母
- 以下有关C1说法正确的有
-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措施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以下哪几种方法适宜于7岁孩子神经心理发育
- 哪些属肺炎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