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乳腺囊性增生病
- 乳腺囊性增生病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或称纤维囊性乳腺病,是乳腺间质的良性增生。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也可发生在腺管内而表现为上皮的乳头样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另一类型是小叶实质增生。本病是妇女的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30~50岁妇女。临床特点是乳房胀痛、乳房肿块及乳头溢液。 【病因病理】 本病的症状常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且患者多有较高的流产率。一般多认为其发病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可能是黄体素的减少及雌激素的相对增多,致使两者比例失去平衡,使月经前的乳腺增生变化加剧,疼痛加重,时间延长,月经后的"复旧"也不完全,日久就形成了乳房囊性增生病。主要病理是导管、腺泡以及间质的不同程度的增生。病理类型可分为乳痛症型(生理性的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普通型、腺病小叶增生症型、纤维腺病型、纤维化型和囊肿型(即囊肿性乳腺上皮增生症),各型之间的病理改变都有不同程度的移行。 【临床表现】 1.症状 (1)乳房内肿块 肿块可见于一侧或双侧乳房内,好发于外上象限,也可局限于乳房的任何象限或分散于整个乳房。肿块常为多发性,呈结节状,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质韧而不硬,与皮肤和深部组织之间无粘连,推之能移,但与周围组织分界并不清楚。肿块在月经来潮后可能有所缩小、变软。腋窝淋巴结不肿大。少数乳内肿块发生恶变时,可迅速增大、变硬。 (2)乳房胀痛 胀痛程度不一,轻者不被病人介意,重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也有的为乳房刺痛或灼痛。疼痛有时可向同侧腋下或肩背部放射。胀痛的特点是具有周期性,它常发生或加重于月经前期。但部分病人缺乏周期性,亦不能否定本病的存在。 (3)乳头溢液 乳房内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肿块实际上是一个大小不同囊状扩张的乳管,乳头溢液即来自这些囊肿。若病变与大导管相通,或导管内有多发性乳头状增生及乳头状瘤病,常可出现乳头溢液,多呈黄绿色、棕色或血性,偶为无色浆液。5%~15%的患者可有乳头溢液,多为单侧性、自溢性。 (4)其他症状 常可伴有胸闷不舒、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疲乏无力、腰膝酸软、经期紊乱、经量偏少等表现。 2.体征 乳房内可扪及多个形态不规则的肿块,多呈片块状、条索状或颗粒状结节,也可各种形态混合存在。片块状肿块在乳房脂肪较多的患者常扪摸不清,而在小乳房则可扪摸清楚,肿块为厚薄不等的片块状,表面一般平滑,但有的可扪及许多小结节,呈沙粒状隆起,大者可呈黄豆大小,质地中等,或软而有韧性。结节状肿块常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表面光滑或稍感毛糙,中等硬度。各种形态的肿块边界都不甚清楚,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推之能活动,多有压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患者多为中青年妇女,常伴有月经不调。 (2)乳房胀痛,有周期性,常发生或加重于月经前期,经后可减轻或消失,也可随情志的变化而加重或减轻。 (3)双侧或单侧乳房内有肿块,常为多发性,呈数目不等、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结节状,质韧而不硬,推之能移,有压痛。 (4)部分病人可有乳头溢液,呈黄绿色、棕色或血性,少数为无色浆液。 (5)钼靶x线乳房摄片、b型超声波检查、分泌物涂片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等有助诊断。 2.鉴别诊断 (1)乳房纤维腺瘤 多为单个发病,少数属多发性;肿块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清楚,质地坚韧,可活动,常在检查者的手指下滑脱;生长缓慢;多见于20~30岁妇女。 (2)乳腺导管扩张症 常发生于45~52岁的中老年妇女;常在乳头、乳晕及其附近部位出现细小的结节,乳头常溢出棕黄色或血性分泌物,有时可挤出粉渣样分泌物。 (3)乳腺癌 本病早期应注意与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结节状肿块鉴别。乳腺癌早期的肿块多为单发性,质地坚硬,活动性差,无乳房胀痛。主要应依据活体组织病理切片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本病是中青年妇女的多发病,西医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其有少数可发生癌变,确诊后应注意密切观察、随访。乳房胀痛严重,肿块较多、较大者,可酌情应用维生素e及激素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疏导情志。配合应用局部外敷药物、激光局部照射、磁疗等方法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1.药物治疗 (1)维生素类药物 可每日口服维生素b与维生素e,或口服维生素a。 (2)激素类药物 对软化肿块、减轻疼痛有一定作用。但应用激素治疗有可能进一步扰乱人体激素之间的细微平衡,不宜常规应用,仅在疼痛严重而影响工作或生活时,才考虑应用。常可选用黄体酮、甲睾酮、达那唑、丙酸睾酮等。 2.手术治疗 对可疑病人应及时进行活体组织切片检查,如发现有癌变,应及时行乳癌根治手术。若病人有乳癌家族史,或切片检查发现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宜及时施行单纯乳房切除手术。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