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材料题] 患者,女性,45岁。因“头痛、发热、呕吐2周”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胀痛,伴有发热,体温最高达 38.5℃,同时有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肢体抽搐及意识障碍。既往体健。查体:体温 38℃,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阴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0×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70%。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微浊,白细胞计数200×10⁶/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脑脊液真菌培养结果为新型隐球菌阳性。
- 简答题1、请简述真菌性脑膜炎常见的致病真菌有哪些?
- (1)新型隐球菌是引起真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通常经呼吸道吸入,先在肺部形成病灶,然后经血行播散至脑膜。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 (2)念珠菌主要由白色念珠菌等引起。念珠菌可侵犯多个器官系统,当播散至脑膜时可引起真菌性脑膜炎。常发生在严重基础疾病、长期住院、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及各种侵袭性操作后的患者。 (3)曲霉菌:在特定情况下,如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器官移植患者等,曲霉菌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真菌性脑膜炎。 (4)毛霉菌感染相对较少见,但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等患者中可能发生,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真菌性脑膜炎。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 简答题2、该患者真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 (1)临床表现:①头痛、发热、呕吐是脑膜炎常见的症状,持续2周提示病情较为慢性进展。②精神差:表明患者整体状态受到影响。③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提示脑膜刺激征存在,是脑膜炎的重要体征。 (2)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10×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70%,虽不能直接确诊真菌性脑膜炎,但提示可能存在感染。②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符合脑膜炎的表现。外观微浊与感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变化相符。真菌性脑膜炎常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也是感染性脑膜炎的常见脑脊液改变,在真菌性脑膜炎中较为常见。脑脊液真菌培养结果为新型隐球菌阳性,是确诊真菌性脑膜炎的关键依据,明确了致病真菌为新型隐球菌。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 简答题3、针对该患者,目前应采取哪些治疗措施?
-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以降低脑部耗氧量,减轻头痛等症状,促进身体恢复。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2)对症治疗①控制体温: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冷敷等;若体温过高(超过38.5℃),可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②缓解头痛:可给予止痛药物,如布洛芬等,但应注意避免掩盖病情变化。对于严重的头痛,可考虑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甘露醇等。③止吐: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以缓解恶心、呕吐症状,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3)抗真菌治疗①两性霉素B是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首选药物之一。可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如肾毒性、低钾血症等。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剂量。②氟康唑:可与两性霉素B联合使用,以增强抗真菌效果。氟康唑口服或静脉给药均可,其不良反应相对较轻。③5-氟胞嘧啶:也可与两性霉素B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但需注意其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4)降低颅内压: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甘油果糖等,通过减少脑脊液生成和增加脑脊液排出,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呕吐等症状。必要时可进行腰椎穿刺放液,但应注意放液速度和量,避免引起脑疝等并发症。 (5)其他治疗①对于病情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考虑给予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γ等,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真菌治疗效果。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脑脊液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 简答题4、在治疗过程中,如何监测治疗效果?
- (1)临床症状和体征:①观察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如果这些症状逐渐缓解,说明治疗可能有效。②监测神经系统体征,如颈抵抗、克氏征等是否改善。如果体征逐渐恢复正常,提示病情好转。③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整体状况。精神状态好转、食欲增加、活动能力增强等都可能表明治疗有效。 (2)血常规: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的变化。如果炎症指标逐渐下降,说明感染得到控制。 (3)脑脊液检查:①监测脑脊液压力是否恢复正常,压力降低表明颅内情况改善。②观察脑脊液外观是否由微浊变为清亮。③复查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尤其是淋巴细胞计数是否下降,细胞计数减少提示炎症减轻。④蛋白含量降低说明脑膜炎症反应减轻。⑤糖和氯化物水平逐渐恢复正常,表明脑脊液生化指标改善。⑥定期进行脑脊液真菌培养,观察是否转为阴性,真菌培养阴性是治疗有效的重要标志。 (4)头颅磁共振成像或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评估脑部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在治疗过程中,复查头颅影像学检查,观察脑部炎症、水肿等情况是否改善。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