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伤寒和副伤寒的基本知识
  •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特点是:流行广泛,但分布不均衡,慢性带菌维持连续流行过程,水源与粪便的管理水平决定发病的高低及流行形式,临床主要表现为稽留热、伤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脾大五大特征。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三种,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学、治疗与预防基本与伤寒相同。 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均属沙门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短粗,长2~3肛m,宽约0. 6μm有鞭毛,能运动,无荚膜,不产生芽胞。可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抗原结构复杂,主要有鞭毛"H"抗原、菌体"O"抗原及表面抗原。伤寒和副伤寒杆菌在外界环境生存能力较强,耐低温、在乳、肉类等食品中甚至可繁殖。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加热56~60℃30分钟可杀死,煮沸、饮用水余氯达0. 2~0. 4mG/L均能迅速杀灭。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带菌者包括潜伏期带菌、恢复期带菌、健康带菌和慢性带菌。其中慢性带菌人数多,分布广,难以管理,是最重要的传染源,起着维持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过程连续性的作用。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主要随病人或带菌者的便、尿(亦可随乳汁及汗)污染水、食物、苍蝇、手及生活日用品等,经口通过消化道传播。其中,水的传播作用最大,食物次之,日常生活接触与苍蝇也起一定的作用。人群对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普遍易感,感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均可获巩固的免疫力,再感染者比较少见。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