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题] 患者女性,42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伴发热2天入院。体格检查发现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18.0×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89%。腹部B超提示阑尾区域存在混合回声肿块,大小约4.5×3.2cm,边界不清。初步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阑尾周围脓肿形成。
简答题1、为了确诊腹腔感染,应该考虑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测?
  •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了解是否有感染或炎症的迹象。②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评估体内炎症的程度。③血清降钙素原(PCT):中等质量证据推荐检测,有助于诊断腹腔感染。④血培养:尤其是对于重度腹腔感染或合并脓毒症的患者。⑤腹腔穿刺液培养:对于怀疑腹腔感染的患者,推荐进行腹腔内标本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⑥细菌培养:是确诊腹腔感染的关键检查,可明确致病菌,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⑦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或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感染的定位。⑧腹腔穿刺液的生化分析:包括蛋白质、葡萄糖和乳酸水平,有助于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⑨肝肾功能和电解质:评估患者的整体代谢状态和排除其他并发症。⑩凝血功能检测: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评估患者是否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风险。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简答题2、假设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血培养为阴性,而阑尾周围脓肿穿刺液培养出大肠埃希菌,且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应该如何根据药敏结果制定抗生素治疗方案?
  • ①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和感染的严重程度来确定合适的剂量。通常,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剂量范围是每天2-4克,分2-4次给药。②给药途径:对于严重感染,通常采用静脉给药。一旦患者的病情稳定,可以考虑改为口服给药。③治疗持续时间:治疗应持续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通常至少为7-14天,或者更长时间,具体取决于患者的临床反应和感染部位。④监测和调整: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如血常规、CRP等,以评估治疗效果。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出现新的感染迹象,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微生物学检测,并根据需要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⑤药物相互作用:应注意患者是否正在使用其他可能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存在相互作用的药物,并在必要时调整药物使用。⑥预防措施:在治疗期间,应教育患者关于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以减少感染的传播风险。⑦随访:治疗结束后,应进行随访,确保感染已完全清除,没有复发的迹象。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简答题3、如果患者对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应如何选择替代的抗生素?
  • 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这类药物对多种细菌有抗菌活性,包括大肠埃希菌等,适用于治疗腹腔感染。但需注意,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在上升,且可能会影响软骨发育,不适用于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②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这些药物对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需注意耳毒性和肾毒性。③碳青霉烯类药物:如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它们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包括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的活性,适用于治疗严重的腹腔感染。④糖肽类药物:如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但主要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引起的感染。⑤其他替代药物:如磷霉素、夫西地酸等,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药敏结果考虑使用。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