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材料题] 患者男,65岁,上腹部疼痛不适2个月余,近日畏寒发热,体温38.5℃。B超显示总胆管结石。血常规:WBC20.0×10⁹/L;N0.96。患者行“总胆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引流出脓性液体130ml。
- 简答题1、关于原发的胆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 ①大肠埃希菌:是胆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它通常来源于肠道,通过胆道逆行感染进入胆道系统。②克雷伯菌属:如肺炎克雷伯菌等,可引起胆道的严重感染,尤其是在一些免疫力低下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较为常见。③铜绿假单胞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长期住院、有侵入性操作或严重免疫抑制的患者中,铜绿假单胞菌可导致胆道感染。④肠球菌属:主要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可在胆道感染中单独存在或与其他病原菌混合感染。⑤金黄色葡萄球菌:虽然相对较少见,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胆道手术后感染、血行感染播散至胆道等,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引起胆道感染。⑥脆弱拟杆菌:是胆道感染中常见的厌氧菌之一。在混合感染中,厌氧菌往往与需氧菌协同作用,加重感染的严重程度。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 简答题2、如需进行引流液培养,步骤一般是哪些
- ①无菌操作:在整个采集过程中,必须使用无菌技术以避免污染。②引流液的收集:在患者早晨第一次清洁后,通常在空腹状态下进行。使用无菌引流袋收集引流液。确保引流袋连接处无菌,避免接触非无菌表面。③引流液的选取:应尽可能收集新鲜的引流液,避免长时间存放。优先选取引流液中脓性或浑浊的部分。④标本的分装:将引流液分装至无菌试管或容器中,通常需要一份用于需氧培养,一份用于厌氧培养。如有必要,还可以分装至其他专用培养基中,如血平板、麦康凯平板等。⑤标本的标记和运送:标本容器应标记患者姓名、病历号、标本类型、采集日期和时间。尽快将标本送到实验室,最好在2小时内,如果无法及时送达,应按照规定条件保存。⑥实验室处理:实验室收到标本后,应再次检查标本的无菌性和完整性。根据需要进行涂片、染色和显微镜检查,以观察细胞和微生物。将标本接种到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⑦培养条件:根据胆管感染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和培养基。常见的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⑧培养时间:培养时间通常为24-72小时,但某些厌氧菌或缓慢生长的细菌可能需要更长时间。⑨结果报告:当培养出疑似致病菌时,应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及时将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报告给临床医生,以便指导治疗。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 简答题3、引流液培养后细菌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其生物学特征为
- (1)形态结构①形态:大肠埃希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约为(0.4~0.7)μm×(1~3)μm。两端钝圆,散在或成对分布。②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等基本结构。细胞壁由肽聚糖等组成,外膜含有脂多糖等成分。 (2)培养特性①营养要求:大肠埃希菌为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②菌落特征: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产生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③生化反应: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如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结果为 “++--”。 (3)抗原构造①O 抗原:即菌体抗原,存在于细胞壁的脂多糖层,具有耐热性,121℃加热2小时不被破坏。②K 抗原:即荚膜抗原,根据其有无及抗原性不同,可分为 L、A、B三型。③H 抗原:即鞭毛抗原,不耐热,60℃加热 30 分钟即被破坏。 (4)致病性①致病物质:包括黏附素、内毒素、外毒素等。黏附素能使细菌牢固黏附在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的上皮细胞表面;内毒素可引起发热、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部分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如志贺毒素等,具有肠毒性、细胞毒性等。②所致疾病:可引起肠道感染,如腹泻、肠炎等;还可引起肠道外感染,如尿路感染、腹膜炎、败血症等。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 简答题4、医生经验用药为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甲硝唑,鉴定为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如下表,应如何调整药物
- 经验用药覆盖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和厌氧菌,在没有培养出肠球菌的情况下,应停用万古霉素;菌株可能产生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其对头孢曲松耐药也会对头孢噻肟耐药,但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敏感。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