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 (1)一般疗法:广泛皮肤紫癜、口鼻黏膜出血,血小板低于20×10[~9.gif]/L的患者要卧床休息,防止各种创伤与颅内出血。 (2)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低免疫反应,刺激骨髓增生,还可能有其他非特异性止血作用,故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药物。危重出血患儿,可用氢化考的松10~20mg/(kg·d),分2~3次加入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滴注。症状缓解后改用强的松1~2mg/(kg·d),分3次口服。疗程一般3周,待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则可逐渐减量至停药。慢性病例,若停药过早,1~2月后常会复发,故慢性病例在逐渐减量后,宜用最小维持量,保持血小板在正常范围内3~6月方可停药。 (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适用于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效果不明显或脾切除后复发的患者。一般主张与激素合用,可有协同作用,可先将原用激素量减半,再加硫唑嘌呤,口服剂量为1~1.5mg/(kg·d),分1~2次口服,在血小板接近正常时,硫唑嘌呤可减量,并继续维持至少3月。总疗程平均为10个月左右。亦可用环磷酰胺1.5mg/(kg·d),分1~2次口服。免疫抑制剂对于难治性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偶可取得一定的疗效。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 (4)输血或血小板:输新鲜血可补充血小板达到暂时止血的目的,并治疗休克与贫血。有条件时可输浓缩的血小板悬液,但因输入的血小板寿命很短,又因反复输血小板能产生血小板抗体,使出血更难控制。因此,浓缩血小板悬液只适用于抢救严重失血的病例。 (5)其他药物:止血敏、利血生及复合核酸钠均有增强造血功能和增加血小板的作用;辅酶 A如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可增加疗效。 (6)中药。 (7)脾切除:多数患儿应用激素及输血或输血小板,可以渡过出血的危险期,故脾切除手术是否必要要认真考虑。适应证为:①长期反复严重出血半年至1年以上的慢性病人。②激素治疗反应不好的急性危重患儿。小儿脾切除最好在5岁以后进行,切脾过早能影响免疫功能。凡脾切除效果较好的患儿,在术后几小时血小板即可升高,10天左右即达高峰,以后逐渐降至正常范围。若术后3天血小板升高不明显,则常证明效果不佳。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