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粪常规检查
  • 1.一般性状 (1)量:正常人每日排便一次,约为100~300G,随食物种类,进食量及消化器官功能状态而异。 (2)颜色与性状:正常成人的粪便排出时为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病理情况可见如下改变: 1)鲜血便: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痔疮等。 2)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 3)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 4)脓性及脓血便: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等。 5)米泔样便: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 6)黏液便:小肠炎症时增多的黏液均匀混于粪便中,大肠病变时黏液不易与粪便混合,来自直肠的黏液则附着于粪便表面,单纯黏液便的黏液无色透明,稍黏稠,脓性黏液便则呈黄白色不透明,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7)稀糊状或水样便:见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急性肠炎,服导泻药及甲亢等。 8)细条样便:提示直肠狭窄,多见于直肠癌。 9)乳凝块:常见于婴儿消化不良,婴儿腹泻。 (3)气味:正常粪便有臭味因含蛋白质分解产物如吲哚、粪臭素、硫醇、硫化氢等所致,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时有恶臭。阿米巴肠炎粪便呈血腥臭味。脂肪或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粪便呈酸臭味。 (4)寄生虫体:蛔虫、蛲虫及绦虫等较大虫体或其片段肉眼即可分辨,钩虫虫体需将粪便冲洗过筛方可见到。 (5)结石:粪便中可见到胆石、胰石、胃石、肠石等,最重要且最常见的是胆石,常见于应用排石药或碎石术后。 2.显微镜检测 (1)细胞 1)白细胞: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肠道炎症时增多。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一般<15/HP;细菌性痢疾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或小吞噬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2)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下消化道出血、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和直肠癌时等可见。 3)巨噬细胞: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4)肠黏膜上皮细胞:正常粪便中见不到。结肠炎、假膜性肠炎时可见。 5)肿瘤细胞:取乙状结肠癌、直肠癌患者的血性粪便及时涂片染色,可能发现成堆的癌细胞。 (2)食物残渣:正常粪便中的食物残渣系已消化的无定形细小颗粒,偶见淀粉颗粒和脂肪小滴等。腹泻者的粪便中易见到淀粉颗粒,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时增多。在急慢性胰腺炎及胰头癌或因肠蠕动亢进、腹泻、消化不良综合征等,脂肪小滴增多。在胃蛋白酶缺乏时粪便中较多出现结缔组织。肠蠕动亢进,腹泻时,肌肉纤维、植物细胞及植物纤维增多。 (3)寄生虫和寄生虫卵:肠道寄生虫病时从粪便中能见到相应病原体,主要包括阿米巴、鞭毛虫、孢子虫和纤毛虫等;蠕虫包括吸虫、绦虫、线虫等。 3.化学检测 粪便隐血试验: 临床意义:消化性溃疡,阳性率为40%~70%,呈间隙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性阳性;急性胃黏膜病变、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OBT均常为阳性。 4.细菌学检测 粪便中细菌极多,占干重1/3,多属正常菌群。大肠杆菌、厌氧菌和肠球菌是成人粪便中主要菌群,产气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多为过路菌,还有少量芽胞菌和酵母菌。上述细菌出现无临床意义。假膜性肠炎可见革兰阴性杆菌减少或消失,葡萄球菌、念珠菌或厌氧性难辨芽胞梭菌增多。霍乱、副霍乱可见鱼群穿梭样运动活泼的弧菌。某些腹泻患者可见人体酵母菌。肠结核或小儿肺结核粪便可见分枝杆菌。粪便培养有助于确诊及菌种鉴定。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