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题] 患者,男性,58岁。因“双髋无法活动15年”入院,确诊“强直性脊柱炎”20年,查体:双髋关节无肿胀、无压痛,呈伸直位强直,无活动范围,双膝关节屈曲10°位固定融合,双足外旋60°,跖屈15°,背伸5°,双侧下肢肌肉萎缩,肌力无法检查。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站立位全下肢X线片示:骶髂关节间隙消失,双膝、双髋骨性关节炎表现,可见骨性融合(图1a)。诊断:(1)强直性脊柱炎;(2)双侧髋、膝、踝骨关节炎伴融合。手术方案:机器人辅助下与传统DAA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CT建模,选择假体型号大小。髋臼杯50mm,股骨头36mm+5mm,股骨柄4号;下肢长度较前增加2mm,偏心距较前缩短7mm(图1b)。于髂前上棘置入3枚骨钉,安装导航架,同左侧行DAA切口,充分暴露髋臼前方及外侧的外缘骨性结构,髋臼外缘前方置入注册螺钉,在髋臼前方及外侧的外缘骨性结构中进行注册,获得骨盆与参考架的相对空间位置。机械臂导航下准备髋臼,按预定角度外展45°、前倾20°,磨锉至内径50mm,机械臂辅助下安装Stryker50mm生物型髋臼杯,置入1枚松质骨螺钉加强固定臼杯,安装对应36mm聚乙烯内衬。处理股骨近端:使患肢处于外旋内收后伸位,暴露股骨近端,扩髓至规划大小,安装相应股骨柄及股骨头。无脱位。冲洗切口并注射镇痛水,逐层缝合包扎。 术后24h内头孢预防感染,抗凝、消肿止痛等对症处理,术后第1d助行器辅助下床适量活动。术后2dX线片示右侧和左侧,髋臼外展角为46°、42°;前倾角为17°、12°。右侧和左侧,小转子至坐骨结节连线距离术前为40mm、25mm;术后为41mm、34mm;双下肢长度术前相差15mm,术后7mm(图1c~1e)。术后6个月双髋关节屈伸活动度显著改善。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术前10m,术后500m,术后切口愈合佳,无假体松动、血栓形成等并发症。VAS评分0分;Harris评分术前42分,术后64分;OHS评分术前41分,术后36分。
简答题1、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时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查看答案

简答题2、针对该强直性脊柱炎融合髋患者,手术治疗方案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查看答案

简答题3、该患者在机器人辅助下与传统DAA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情况如何?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查看答案

简答题4、强直性脊柱炎融合髋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面临哪些难点?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查看答案

简答题5、机器人辅助下与传统技术结合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该患者有哪些优势?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查看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