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饮用水污染事件调查
- 1.接报接到饮用水污染事件报告时,应详细记录以下内容: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 (2)举报人的姓名、地点、联系电话及报告的时间; (3)现场基本情况,饮用水异常情况,包括可能的污染原因、污染途径、污染范围; (4)事件的危害程度,了解受累人员数量、症状、有无就医诊断,重点是有无危重患者的情况; (5)目前已采取的措施。 接报后,按要求上报各有关部门和领导,并通知现场调查人员和检验人员。 2.调查的前期准备 根据接报,估计事件状况,准备好现场需要的物品: (1)饮用水采样容器(包括500ml无菌瓶、1000ml塑料瓶、500~1000ml玻璃瓶等); (2)现场检测设备(pH计、浊度计、水温度计、余氯比色计等),必要时带上水质快速应急监测仪器设备; (3)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现场检测记录单、现场采样记录单、现场勘察记录表; (4)取证工具: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 (5)其他:酒精棉球、打火机、记号笔、签字笔、采样箱、应急灯等。 3.现场调查 (1)现场卫生学调查:饮用水污染事件的现场卫生学调查,包括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是顺流水方向沿供水线路由水源至末梢,进行饮用水卫生状况调查。 ①资料收集:根据需要,收集与事件相关的资料,包括供水基本情况、饮用水水源类型、供水方式、供水范围、饮水人口、饮水消毒方法、管网布设情况、供水设施设备运转情况、供水设施材质、卫生管理情况、管水人员健康状况、水质背景资料等,不同的供水方式,应具体收集哪些资料,可参阅第三篇第六章第一节的有关内容,同时,在污染事件中,应注意搜集有关污染线索的资料,特别要注意向知情人了解近期出现的异常情况,如天气变化、管水人员健康问题、事故性排放、施工改造、设备更新或检修、停水或停电、违章操作等,这些信息往往是我们从繁杂的信息中迅速找到突破口的关键。 ②实地勘察:饮用水被污染的途径一般是水源水被污染和管网被污染,主要表现为污染物经水渠(沟、塘)、河流等流入;污染物直接向水源倾倒或经地下暗沟(管)或深井渗漏所致;雨水冲刷沿岸的废渣堆场、垃圾站;化粪池等污水漫流和农田排水;管网破裂泄漏和使用不安全的输水管材、蓄水容器、水质处理剂、涂料等造成。这些污染往往在实地勘察时会留下蛛丝马迹,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顺流水方向对供水线路由水源至末梢进行细致地实地勘察,这是寻找可能的污染源、污染途径、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的关键步骤之一。 水的感官性状变化是水质受到污染的直接证据,在实地勘察时,应随时注意观察。除此之外,不同的污染情况,勘查内容应有所侧重,例如:地面水水源勘查时,应主要勘查取水点及水源卫生防护的执行情况,周围工、农业污染等;自备井勘察时,井周围的卫生状况,井的围护结构,井附近工、农业排污状况,井水的消毒等应作为勘查的内容;水厂勘查的重点应为水源是否安全,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材质,水消毒处理情况等;二次供水,除勘查水源、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和水消毒情况外,还应调查供水设施设计施工情况,与非饮用水连接情况,供水设施周围污染源等;供水管网的勘查,主要是供水管网与污水管道排列位置情况,管网沿途泄漏情况,管网材质及老化情况等。 (2)水质应急监测 1)采样点的布设:根据污染情况及污染范围确定采样位置,采样要有代表性,同时取未受污染水作对照水。 ①对江河水系进行应急监测时,应在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断面处设置控制断面,同时应在事故发生断面的上游、下游分别布设对照断面和自净断面;②对水库、湖泊应急监测,应以水污染事件发生地为中心,按水流方向在一定向隔水域以扇形或同心圆形布点,并采集不同深度样品,同时在上游适当位置布设对照断面。应强调的是:应在水库、湖泊出水口和饮用水取水口处设置采样点;③对地下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应以事件发生地点为中心,根据本地区地下水流向,采用网格法或辐射法布设监测采样井;同时在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的上游方向,布设对照采样井;④对于管网污染的应急监测应在水厂进水口、出厂水口、可能被污染部位的进出水口、末梢水等环节分别采样;⑤对二次供水设施污染的应急监测应在水箱进水口、水箱出水口、水箱供水末梢、市政供水末梢水(对照水)。 2)采样频次:依照污染事件发生地的实际情况,决定采样频次,一般应包括污染事件开始时,调查处理过程中和调查处理结束时。 可按以下原则决定采样频次: ①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求得最有代表性的样品;②既能确切反映污染程度、范围、消减情况,又切实可行;③事故刚刚发生不久,采样频次要密,待摸清变化、消减规律后,可减少采样频次。 3)采样方法及水样保存:可参阅第四篇第二章第一节中"水样品采集"部分。 4)检测指标:应在初步判断的基础上,根据污染物性质,确定与污染相关的检测指标。包括感官性状(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和部分一般化学指标(pH、耗氧量、氯化物、硫酸盐等),以及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怀疑为某种化学性污染物污染时,可有针对性的做毒理学指标的检测(砷、铬等);怀疑生物性污染时,可进行微生物指标(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菌落总数)的检测;如介水传染病流行时,应检测pH、色度、浑浊度、总大肠菌群、游离氯等。 注意在污染事件中,应忌开"大处方"。即不要把所有可以检测的指标均要求实验室检测,等检验结果出来后再做判断。这样不只是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损失,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对事件判断的速度,最终影响对事件处置的速度。 5)现场检测:《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指标中,有些指标因为易发生变化必须在现场测定,这些指标在GB/T5750.2-2006中有明确的规定,包括pH、浑浊度、色度、电导率、水温、游离氯(采用氯化消毒时)。有些指标利用水质快速测定设备可在现场进行初步的定性或半定量检测。 现场检测分析应有以下几点原则和要求:①现场检测仪器设备的选择、确定原则:在应急监测中应以尽快鉴定、鉴别污染物的种类,并能做出定性或半定量结果为原则。因此,应该选择直接读数、操作便捷、易于携带、对样品前处理要求简单的仪器;②现场检测仪器设备的准备:根据水污染事件污染物的特性和种类,应配置常用的现场检测设备,如酸度计、相关参数的现场目视比色管、便携式光度计及相应检测试剂等现场设备,并定期检查,以保持其功能状态完好;③现场检测要平行双样:凡具备快速测定条件的检测指标,应尽量进行现场测定。现场要采平行双样,一份在现场快速测定,另一份(必要时)送实验室分析测定,以便进一步确认现场定性、半定量分析结果的准确性;④现场检测记录:现场检测记录是应急监测结果的重要依据,应确保信息完整。其内容包括:环境条件、分析指标、分析方法、分析日期、样品类型、仪器名称、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测定结果、监测点位示意图等。记录完毕后分析人员、校对人员、审核人员均应亲笔签名。 (3)人群健康危害调查:饮用水污染所致急性健康危害常常为短时间内出现集聚性患者,即在某一供水范围内的集体单位、学校或社区居民,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多例具有共同特点的健康损害或症状的现象。一般由共同的污染源、传播途径或因素引起。因此,饮用水污染案例中,对集聚性患者的健康危害调查极其重要,通过走访用户,可明确污染范围,为判定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原因提供证据。一般进行下列几方面的调查: 1)用户对水质改变的反映:由饮用水水质改变引起的集聚性患者事件发生时,用户可能首先察觉到的是水质的感官变化。询问用户对水质的浑浊度、肉眼可见物、色、嗅味的异常情况以及饮用后的反应等,可为追查原因提供重要线索。 2)首发病例的饮水状况:调查首发病例的取水地点、取水工具、蓄水器具等的卫生状况及其饮水习惯,发病前后的饮水、饮食情况等,并尽可能在第一时间采集患者饮用水样进行分析。 3)患者症状、体征及临床诊断:集聚性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大同小异,可根据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迅速作出初步诊断。调查时,既要尊重临床的诊断,又要亲自观察核实,注意患者所表现出的流行病学特征,是否符合初步诊断疾病的流行规律。必要时,可查阅病历、化验记录,采集生物标本做进一步检验、进行临床会诊,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确定诊断。 4)病例发展、蔓延及分布与供、用水关系:对不断发生或已发生的全部病例或疑似病例,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分析病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分布特点,绘制供水网络与病例分布图或发病时间与发病人数变化趋势图,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和水质分析,可判断病例与饮水的关系。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