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针极肌电图分析内容。
  • 1.插入电活动:在插入或移动电极时所观察到的电位,称插入电位,约1秒后消失,系因电极的机械刺激引起肌纤维收缩所致。正常肌肉在移动电极时产生插入电位,当停止移动时随即消失;失神经支配肌肉、多发性肌炎、肌强直症等疾患时插入电位延长,已纤维化的肌肉插入电位消失。 2.自发电活动:在肌肉充分松弛状态下所观察到的不能随意控制的电位,称自发电位。正常肌肉一般观察不到自发电位,只有当电极靠近运动终板时才可见神经负电位,系因电极刺激肌肉内神经末梢所致,移动电极此种电位可消失。其波形与纤颤电位相似,需注意鉴别。 (1)纤颤电位和正峰波:在重度周围神经损伤的肌肉,此两电位常同时出现,习惯上称为"失神经电位"。纤颤电位是单个肌纤维产生自发收缩所致。节律规则时,可能与失神经肌纤维的静息膜电位产生振荡有关;不规则时可能是由于肌纤维的横管系产生自发的间断的除极化所致。正峰波形似"V"字,起始为向下的正相波,随后为低的负相波。其产生机制有人认为是许多失神经肌纤维自发性同步放电的结果;有的则认为是肌纤维表面发生兴奋传导阻滞的缘故;现在有人提出是肌纤维的损伤电位。纤颤电位和正峰波常出现在失神经的肌肉,但它本身不是失神经诊断的特有病症。在肌源性疾患如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肌肉损伤、周期性瘫痪等也可见到,甚至有些正常肌肉也偶尔可见。因此至少要在3个探查点发现纤颤电位或正峰波才有病理意义。神经受损后一般平均18天后才出现纤颤波,故检查应在18天后进行。 (2)束颤电位:由于运动单位自发地收缩所产生,多见于慢性部分失神经的肌肉,如运动神经元病、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患等,也可见于肌炎及某些正常人。出现束颤电位表示运动单位兴奋性增高。 (3)肌强直反应电位:在肌肉收缩后或移动电极后出现,因肌纤维兴奋性增高而产生,是先天性肌强直症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所特有的电位。波形常双相,频率和振幅有一阵大、一阵小的特点,即开始时频率、振幅高,以后逐渐减低,最后消失。 (4)高频奇异电位:在移动电极后出现,在随意收缩后一般不出现,常以一定的节律重复出现,波形奇异多样,又称假性肌强直反应电位。多见于肌炎、运动神经元病等。 3.随意收缩电活动: (1)单个运动单位电位:当肌肉随意轻微收缩时可记录出单个运动单位电位。它代表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一群肌纤维电活动的综合电位。正常肌肉的运动单位电位大多数为双相或三相。多于五相者称多相电位,因同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发生不同步收缩所致。进行定量分析时,每块肌肉需测定20个以上的运动单位电位,求出其平均值进行评价。超出正常平均值±20%为异常。多相电位比率一般小于12%,如大于12%,称多相电位增多。平均波宽、平均波幅和多相电位比率的改变,可反映有功能的运动单位肌纤维的数量变化,是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病变的重要标志。在肌源性病变时,由于肌纤维发生弥漫性变性,造成各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数减少。如丧失的肌纤维是组成运动单位电位的起始或终末电位的成分,则引起波宽减小;如丧失的肌纤维是邻近电极,则引起波幅降低;如残留的肌纤维所产生的峰电位在时间上相差很大,则造成多相电位增多。据同样道理,多相电位也可见于神经肌肉传导障碍(重症肌无力)和周围神经损害后再神经支配的肌肉。在神经源性病变时,受累的轴突发生变性,从而引起其所支配的运动单位肌纤维发生变性,造成运动单位数量减少。当失神经的肌纤维从邻近正常神经纤维获得侧支再神经支配时,则使有功能的运动单位所支配的肌纤维反而比原来增加了。由于肌纤维数增多和神经再生的不成熟侧支的冲动传导缓慢造成波宽增大。如邻近电极的肌纤维增多则引起波幅增高。上述表现在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时特别显著,平均波宽可大于正常值50%,平均波幅可大于正常值两倍称巨大电位。 (2)最大用力波形:正常肌肉在轻微收缩时,只有少量运动单位释放电位,示波屏(100~200ms/Cm扫描速度)上表现为间断的单个稀少离散电位图像,称单个型;随用力增大,则激发的运动单位数增多,各个运动单位释放频率也增高,造成释放电位增多;当达中等用力时则出现部分高、部分低的减弱干扰图像,称部分干扰型;如最大用力时,由于大量运动单位释放电位,各个运动单位释放频率显著增高,造成释放电位互相重叠不能区分出单个电位,呈现完全干扰图像,称干扰型。最大用力波形可反映释放电位的运动单位数量。在前角细胞和周围神经损害时,由于运动单位数量部分、大部分或完全丧失,则相应地引起波形改变为部分干扰型、单个型或电静息。在肌源性病变时,因其只引起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数量减少,而运动单位数量仍正常,所以仍表现干扰型。虽最大用力波形可粗略估计运动单位数量,但受主观用力大小的影响,分析时需加注意。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