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题]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是每一位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跟着学生走”就是我的一些体会。
有一天,我请同学把高高的讲桌搬走,换上了课桌,再搬来一张椅子坐下来,新的一课就这样开始了。
我请同学把课本翻到《外国现代绘画》部分,那是一个新的内容。我先让学生看几分钟书,再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五分钟后,一位同学勇敢地站了起来提出了“我实在看不懂凡·高的作品。”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预先准备了一段关于《凡·高的追求》的录像,录像放完后,给学生提出问题:“凡·高讲艺术家总是用作品来说话,那么凡·高用作品对我们讲了些什么?”一名学生感慨地说:“我从画中看到了凡·高是热爱生活的,他是用生命在作画。”接着,有同学提出不理解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我简单地讲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并向学生推荐了一本书《梦的解析》。有同学不理解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我就放爵士乐《枫叶拉格泰姆》给学生听,再请同学来讲讲自己的感受。
我的课已不再有完整的教案了,最多的是一些粗略的构想。我开始抱着一大堆资料上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给予解答,先是讨论,再请同学来解答。事实上,大部分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是能解决的,学生感到了群体的智慧是巨大的。我在资料的收集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想象着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哪些帮助,而对课怎么上,采用什么方法上,怎样过渡考虑得少了。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生的手中,随着有质量的问题的提出,学生有见解的阐述,使得课堂向广度及深度发展。这里的教学似乎已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学生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只有问题的探究、知识的相互融通和思维的无限拓展……这样,每一堂课都变得无法预料,却充满着新奇。于是,每一次下课我和学生都盼望着下一节课的到来。当有些问题目前无法解决时,我们就一起把目光投向课外,投向未来。我们的课变得活泼了,笑声多了,掌声多了,老师“独唱”少了,师生“合唱”多了。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所,电教设备、教科书,甚至老师都成了学生的一种资源。
- 简答题1、
在新的教育情境中,美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查看答案
- 男性患者,65岁, 肺癌晚期,近期寒战发
- 1、人际传播是2、组织传播是3、群体传播
- 扶正祛邪同时并用的原则是A、先扶正后祛邪
- 胞宫的功能特点是“亦泻亦藏,藏泻有时”。
- 质谱的基本特点有A、通常具备很高的灵敏度
- 毛根和毛囊的下端形成膨大称为( )。
- 在无抗体存在时仍可发生的免疫作用应为(
- 治上实下虚之喘咳,宜选用() ( 章节:
- 有关支气管哮喘的描述,不恰当的是A、症状
-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 哪一结构的病变不引起节段型(根型)分布的
- 患者背痛,如图所示,最可能的诊断是
- 主动脉弓三大分支横断层面上的纵隔淋巴结(
- 1、病人属于哪一类疼痛2、按口述描绘评分
- 【2008N89B】胃阴虚可见A、消谷善
- 以组方原则论,参苏饮中人参属于()药。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为主的细胞是A、
- 不属于成瘾行为的戒断症状主要有A、空虚B
- 妊娠26周发现该孕妇为臀先露,应采取的措
- 1、提问:最可能的诊断是2、提示:患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