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题] 患者男性,73岁,6年前出现右踝疼痛、伴活动不利,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于某日来院就诊。专科检查:右踝轻度肿胀,关节间隙压痛(+),内侧间隙更痛,抽屉实验(±);活动范围受限,跖曲30°,背伸15°,内翻15°,外翻20°;患肢末梢感觉可,趾动及血运可,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影像学检查:CT示右踝关节存在间隙,关节面欠平整,距骨内上缘见多发囊状低密度灶,周围骨质密度增高;踝关节边缘可见骨质增生改变,右距骨内上缘囊性灶伴周围密度增高(见图1)。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52分。于12月入院治疗。 患者麻醉后取仰卧位,右下肢捆扎止血带,右侧髂骨术区及右下肢常规消毒、铺巾/单、覆被,贴护皮膜。延同侧髂嵴做长约5cm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骨膜下剥离,显露髂骨,骨凿凿下大小合适的骨柱并碎片化处理备用,逐层缝合,刀口加压包扎。右下肢驱血后,建立右踝关节前内、前外、前侧关节镜通道,依次探查见踝关节内滑膜增生,距骨前内侧局灶性软骨剥脱,大小约12mm×14mm,软骨损伤区域予以微骨折术处理。以刨刀及射频消融器清理增生的滑膜,局部新鲜化处理后,用探钩确定囊肿位置(见图2)。用克氏针于距骨前内侧穿入暴露囊腔(见图3),可见淡黄色液体流出,扩大骨道后,用刮匙、刨刀清理内侧囊壁,克氏针穿刺囊腔硬化骨壁使之新鲜化(见图4)。将处理好的髂骨碎片经套管植入囊腔并压实平齐周缘骨质(见图5~7)。去除止血带,患者肢端血运良好,置入1根引流管,无菌敷料包扎,术毕。术后CT示囊腔被植骨填充(见图8)。术后6周随访患肢恢复良好(见图9),活动范围跖曲30°、背伸25°、内翻25°、外翻25°,AOFAS评分66分,复查CT示囊肿区域骨密度改善、恢复良好(见图10)。
简答题1、结合该患者情况,分析距骨囊肿的病因有哪些?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查看答案

简答题2、以该患者为例,阐述距骨囊肿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查看答案

简答题3、该患者距骨囊肿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特点?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查看答案

简答题4、结合该患者,如何诊断距骨囊肿?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查看答案

简答题5、针对患者该患者,距骨囊肿的治疗方案及要点是什么?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查看答案

简答题6、该疾病的预防要点有哪些?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查看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