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伤口换药
- 换药又称交换敷料,是对经过初步治疗的伤口作进一步处理的总称。 1.换药的目的 (1)观察伤口的变化,便于进一步处理。 (2)改善伤口环境,保持引流通畅,控制局部感染。 (3)保护并促进新生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减少瘢痕的形成。 (4)保护伤面,预防附加损伤和污染。 2.换药的规则 (1)遵守无菌操作 ①操作时必须戴好帽子、口罩,每次换药前必须洗手。②接触伤面的物品,均需灭菌。③换药时所用的灭菌器具、已接触伤口的器械及未灭菌的用具,三者之间要分清,不能相互混放。④换下的敷料,切忌乱扔,特殊感染的敷料要烧毁。 (2)操作应稳、准、轻、快,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出血,避免增加损伤。 (3)换药的顺序 原则上应先处理清洁伤口,然后是污染伤口,最后是感染伤口。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伤口,应由专人负责处理。 (4)换药的次数 根据伤口情况来决定。一期缝合伤口,一般术后2~3天换药1次;肉芽生长健康,分泌物很少的伤口,可隔日1次;一般有肉芽组织生长的伤口,每日换药1次;脓液较多的伤口,1天可换药多次;脓肿切开引流填塞敷料的伤口,次日不换药,以免出血。 (5)引流物的处理用作预防性引流的乳胶片,通常24~72小时内拔除;作为止血填塞的凡士林纱条,应从术后3~5天开始逐日逐渐轻轻取出;深部引流的烟卷条或乳胶管均不宜久留,一般术后1~7天即应拔除。 (6)体位 应尽量采用仰卧位,除便于操作外,还可减少虚脱的发生。 (7)操作者应充分了解伤口情况,做好准备工作,如换药碗,镊子,纱布,消毒的药条、引流条、盐水及乙醇棉球,血管钳,探针,绷带及布等。 3.各种引流物的名称和用途 (1)药线 应用于小创口,浅表窦道,并能达到局部给药。 (2)橡皮片 引流浅表伤口或较窄的间隙,如手术创口的皮下或肌层引流,或较小的脓肿及小瘘管的引流。 (3)纱布引流 适用于浅表伤口或窦道,既有引流作用又有局部给药疗效,但不宜用于深部伤口。 (4)凡士林纱布 对浅表不能缝合的创面,覆盖较薄的凡士林纱布,能达到引流和止血的目的。创面肉芽新鲜无分泌物时,可起到保护肉芽的作用。 (5)烟卷引流 表面光滑,适用于腹腔内及深部肌层的引流。 (6)乳胶管引流 常用的有乳胶管、橡皮管、普通导尿管、硅胶气囊导尿管、蕈状导尿管、双腔引流管及"t"形管等,适用于腹腔、胸腔、膀胱、胆道的引流。 4.换药的具体方法 (1)用75%的乙醇棉球由伤口边缘向外围擦拭,避免将伤口外的细菌带入伤口内。 (2)用挤干的盐水棉球吸去伤口内的渗出液,除去沉着的纤维素、坏死组织或线头。 (3)观察伤口深浅、大小、肉芽是否健康。健康肉芽组织红色、坚实、无水肿、不易出血;若肉芽不健康,有坏死组织存在,需应用适当的外用药,必要时可将分泌物作涂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诊断不明的伤口或伤口经久不愈者,可取部分组织做活检。 (4)伤口有分泌物时,应常松动引流物或拔除更换引流物。 (5)粘着于皮肤的胶布亦应用汽油擦净。 (6)盖好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并加以软绷带包扎。 (7)换下的敷料及脓血物应放置在一个专用碗、盘或污物桶内。 (8)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取得病人的合作,解除其思想顾虑。换下的脓血污物避免病人看见,以免产生不良刺激。 (9)换药后,应将伤口情况、分泌物性质和多少等详细记录。 (10)对破伤风、气性坏疽及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伤口,在换药时应穿隔离衣,器械要严格隔离灭菌,其敷料必须焚烧,以免交叉感染。 5.拆线 拆线时应将暴露在外面的线段用75%乙醇、碘伏、新洁尔灭酊或2.5%碘酊按常规要求消毒,然后左手持镊子夹住线结略加提起,右手持剪刀用刀尖在结的一边贴近皮肤处剪断,轻轻将线抽出。注意拆线时不能将暴露的线段经过皮下组织,以免发生感染。 拆线时间:头面颈部为4~5天;胸腹部为6~7天;背、臀部7~9天;四肢10~12天;近关节处14天;减张缝合10~14天。但如缝线后伤口感染时,应提早拆除,通畅引流,因年老、体弱、营养不良者可适当延迟拆线时间。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