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医患沟通的形式
- 良好的医患沟通基础是双方平等、尊重、诚实和互信的态度,除此之外,医师还需掌握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形式。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医患沟通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种形式。前者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又分为口头和书面沟通;后者是通过某些媒介和具体行为,又分为肢体语言和行为沟通等。 (一)语言沟通 执业医师要用科学、通俗、易于患者理解、有礼貌的语言和亲切、温暖的语气与患者交流病情、治疗方案、风险和预后,以及可能发生的费用等内容,使患者知情,获得对诊疗全过程的理解和同意。对那些在诊治中有疑惑的患者,医师交流的语言应更具解释性;对那些因长期受疾病困扰而伴有不安、焦虑、烦躁、忧虑等情绪或精神状态的患者,医师应使用安慰性语言,使其安心地配合治疗;对那些长期住院、治疗效果不显著而着急、信心不足的患者,医师则要使用鼓励性语言,使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那些病情危重而预后不良的患者,医师要斟酌选择保护性语言。在医患沟通时,执业医师切忌使用简单、生硬、粗俗、模棱两可的语言以及病人难以理解的医学专业术语。同时,执业医师还要善于集中注意力来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不要在沟通时心不在焉或轻易打断患者的诉说,并且在患者情绪激动、语言过激时还能保持冷静,需得理让人,不与患者发生正面争执和冲突。 (二)非语言沟通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要善于观察患者的非语言信息,及时消除患者的顾虑,鼓励其用语言表达出来,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执业医师必须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手势、眼神、情绪、声音等对患者的影响,即要通过无声的语言传递对患者的关怀和照顾,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而不要因此引起误会而使患者多疑、不信任甚至产生悲观失望心理。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