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肝内胆管结石的术后护理措施有哪些?
  • (1)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引流情况,评估有无出血及胆汁渗漏。术前有黄疸的患者,观察和记录粪便颜色并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 (2)营养支持:术后禁食、胃肠减压期间通过肠外营养途径补充足够的热量、氨基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维持患者良好的营养状态。胃管拔除后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由无脂流质逐渐过渡至低脂饮食。 (3)T管引流的护理 1)妥善固定:将T管妥善固定于腹壁,不可固定于床单,以防翻身、活动时牵拉造成管道脱出。 2)加强观察:观察并记录T管引流出胆汁的颜色、量和性状。正常成人每日分泌胆汁800~1200ml,呈黄绿色,清亮,无沉渣,有一定黏性。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如胆汁过多,提示胆道下端有梗阻的可能。如胆汁浑浊,应考虑结石残留或胆管炎症未被控制。 3)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引流液中有血凝块、絮状物、泥沙样结石时要经常挤捏,防止管道堵塞。必要时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或用50ml注射器负压抽吸,用力要适宜,以防引起胆管出血。 4)预防感染:长期带管者,定期更换引流袋,更换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管口周围皮肤以无菌纱布覆盖,保持局部干燥,防止胆汁浸润皮肤引起炎症反应。平卧时引流管的远端不可高于腋中线,坐位、站立或行走时不可高于腹部手术切口,以防胆汁反流引起感染。 5)拔管:若T形管引流出的胆汁色泽正常,且引流量逐渐减少,可在术后10~14天,试行夹管1~2天,夹管期间注意观察病情,若无发热、腹痛、黄疸等症状,经T形管作胆道造影,造影后持续引流24小时以上。如胆道通畅无结石或其他病变,再次夹闭T形管24~48小时,患者无不适可予拔管。拔管后,残留窦道用凡士林纱布填塞,1~2天内可自行闭合。若胆道造影发现有结石残留,需保留T形管6周以上,再作取石或其他处理。 (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出血:可能发生在腹腔或胆管内。腹腔内出血多发生于术后24~48小时,可能与术中血管结扎线脱落、肝断面渗血及凝血功能障碍有关;胆管内出血多发生在术后早期或后期,多为结石、炎症引起血管壁糜烂、溃疡或术中操作不慎引起;胆肠吻合口术后早期可发生吻合口出血,与胆管内出血的临床表现相似。护理措施: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腹腔引流管引流大量血性液体>100ml/h、持续3小时以上并伴有心率增快、血压波动时,提示腹腔内出血;胆管内出血表现为T形管引流出血性胆汁或鲜血,粪便呈柏油样,可伴有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及时报告医师,防止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②改善和纠正凝血功能:予以维生素K110mg肌内注射,每日2次。 2)胆瘘:由胆管损伤、胆总管下端梗阻、T形管脱出所致。患者若出现发热、腹胀和腹痛等腹膜炎表现或腹腔引流液呈黄绿色胆汁样,提示发生胆瘘。护理措施:①引流胆汁:将漏出的胆汁充分引流至体外是治疗胆瘘最重要的原则;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长期大量胆瘘者应补液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③防止胆汁刺激和损伤皮肤:及时更换引流管周围被胆汁浸湿的敷料,给予氧化锌软膏涂敷局部皮肤。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