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怎样理解“阳道实,阴道虚”及其临床意义。
  • 答题要点:(1)“阳道实,阴道虚”,见于《素问·太阴阳明论》,是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一方面说明从外感邪气发生的疾病多为实证;从内发生的病变多为虚证,并以此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病理特点,阳明胃经之病,津液易伤,病多从燥化、热化,敞以热证、实证多见;而太阴脾经之病,阳气易伤,病多从湿化、寒化,故以寒证、虚证多见。(2)后世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如《伤寒论》邪入里化热,侵犯阳明之经,证见身大热,大汗出,烦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治宜清热生津,以白虎汤清热为先;邪传阳明胃腑,证见腹满而痛,大便不通,潮热谵语,舌苔黄厚燥裂,脉沉实滑数,治宜清热通腑,以承气汤通降为耍。若太阴阳虚,寒湿不化,证见腹满时痛,呕吐,自利不渴,舌苔淡白,脉象迟缓等,治宜温阳健脾,以理中汤类温补建中为主。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