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犬、猫蛔虫病概述
  • 犬、猫蛔虫分类上属于弓首科或弓蛔科,病原包括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或狮弓首蛔虫。 流行病学:犬弓首蛔虫和猫弓首蛔虫发育过程类似于猪蛔虫,需在宿主体内经复杂移行过程。此外,母犬怀孕后,幼虫还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或产后经母乳感染幼犬。 狮弓蛔虫发育史简单,在体内不经复杂移行,幼虫孵出后进入肠壁发育,然后返回肠腔发育成熟。 犬、猫蛔虫的感染性虫卵可被转运宿主摄入,在转运宿主体内形成含有第3期幼虫的包囊,犬、猫捕食转运宿主后发生感染。犬弓首蛔虫的转运宿主为啮齿类动物:猫弓首蛔虫的转运宿主多为蚯蚓、蟑螂、一些鸟类和啮齿类动物:狮弓蛔虫的转运宿主多为啮齿类动物、食虫目动物和小的肉食动物。 犬蛔虫病主要发生于6月龄以下幼犬,感染率在5%~80%之间。其主要原因是:首先,虫体繁殖力强,每条雌虫每天可随每克粪便排出约700个虫卵;其次,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非常强,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再者,怀孕母犬的体组织中隐匿着一些包囊幼虫,可抵抗药物的作用,成为幼犬感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临床表现:可见咳嗽、呼吸加快和泡沫状鼻漏,重度病例可在出生后数天内死亡;生长缓慢、呕吐、腹泻、贫血、神经症状等,有时可在呕吐物和粪便中见完整虫体。成虫异常移行而致胆管阻塞,引起胆囊炎等。该寄生虫病常导致幼犬和幼猫发育不良,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诊断:可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2周龄幼犬出现肺炎症状,可考虑为幼虫移行期临床表现。 防治:地面上的虫卵和母犬体内的幼虫是主要感染源,因此预防主要需做到环境、食具、食物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并进行生物热处理。对犬、猫进行定期驱虫:母犬在怀孕后40d至产后14d驱虫,以减少围产期感染;幼犬应在2周龄时进行首次驱虫,2月龄时进一步给药以驱除出生后感染的虫体;哺乳期母犬应与幼犬一起驱虫。防止犬、猫摄食转运宿主。 治疗药物如下: 1)伊维菌素 按每千克体重0.2~0.3mg,皮下注射或内服。注意柯利犬和有柯利犬血统的犬禁用此药,其他注意事项可参考猪蛔虫病部分。 2)甲苯咪唑 本品除具有广谱驱线虫作用外,还能驱绦虫。 3)芬苯达唑 又名苯硫咪唑或硫苯咪唑,对动物的大多数线虫及其幼虫、绦虫有较强的驱除作用,此外还有极强的杀虫卵作用。犬、猫均按每天每千克体重50mg的剂量,连喂3d。用药后少数病例可能出现呕吐。 4)噻嘧啶 又名噻吩嘧啶、抗虫灵,有酒石酸噻嘧啶和双羟萘酸噻嘧啶。犬、猫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10mg,内服。不宜与胆碱酯酶抑制剂如有机磷化合物、肌松药、安定药、杀虫药合用,以防毒性增加;酒石酸噻嘧啶适口性差,混饲给药应注意动物摄食量,以防降低药效;本品禁用于极度虚弱动物。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