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伊氏锥虫病概述
  • 病原为锥虫属的伊氏锥虫,是马属动物、牛、水牛、骆驼的常见病。虫体寄生在动物的血浆和组织液中。亦称苏拉病。 流行病学:伊氏锥虫寄生在动物的血浆和组织液中以纵分裂法进行繁殖。由虻及吸血蝇类(螫蝇和血蝇)在吸血时进行传播。 以7~9月为最多发季节。 临床表现:临床上皮下水肿和胶冻样浸润为本病的显著症状之一,浮肿在胸前、腹下等部位多见。 马属动物易感性较强,经过4~7d的潜伏期,体温升高到40℃以上,稽留数日,体温恢复到正常,经短时间的间歇,体温再度升高,如此反复。病马逐渐消瘦,眼结膜初充血,后变为黄染,最后苍白,且在结膜、瞬膜上可见有米粒大到黄豆大的出血斑,眼内常附有浆液性到脓性分泌物。疾病后期体表水肿,多见于腋下、胸前。尿量减少,尿色深黄、黏稠,含蛋白和糖。体表淋巴结轻度肿胀。 诊断: 临床症状首先应注意体温变化,如同时呈现长期瘦弱、贫血、黄疸、瞬膜上见出血斑、体下垂部水肿以及在牛只耳尖及末梢出现干性坏死等,多可疑为本病。 在血液中查出病原,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但由于虫体在末梢血液中的出现有周期性,且血液中虫体数量忽高忽低,因此即使是病畜也必须多次检查,才能发现虫体。 血液中虫体的检查方法有以下数种: (1)压滴标本检查 耳静脉或其他部位采血一滴于洁净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 合后覆以盖玻片,用高倍镜检查。如为阳性可在血细胞间见有活动的虫体。此法检查时,因血片未经染色,故采光时,视野应较暗,方易发现。 (2)血片检查 按常规制成血液涂片,用姬姆萨染色或瑞氏染色后镜检。在姬姆萨染色 的血片中,虫体呈柳叶状,光镜下动基体嗜碱性,呈点状或杆状。靠近动基体有生毛体,其上着生一根鞭毛,以波动膜与虫体相连并伸向虫体前方。 (3)试管采虫检查 采血于离心管中,加抗凝剂后以1500r/min离心10min,则红细胞下沉于管底,因白细胞和虫体均较红细胞轻,故位于红细胞沉淀的表面。用吸管吸取沉淀表层,涂片、染色、镜检,可提高虫体检出率。 (4)动物接种试验 采病畜血液0.1~0.2mL,接种于小鼠的腹腔。隔2~3d后,逐日采尾尖血液,进行虫体检查。如病畜感染有伊氏锥虫,则在半个月内,可在小鼠血内查到虫体。此法检出率极高。 治疗:治疗要早,用药量要足。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萘磺苯酰脲商品名纳加诺、拜尔205或苏拉明。 (2)喹嘧胺商品名为安锥赛。 (3)三氮脒(亦称贝尼尔,国产品名为血虫净)。 (4)氯化氮胺菲啶盐酸盐商品名为沙莫林,是非洲家畜锥虫病常用治疗药。 预防:主要措施有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尽可能地消灭虻、厩蝇等传播媒介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