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什么叫细菌的耐药性?可分为哪几类?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有哪些?如何减少细菌耐药性 产生?
  • 细菌的耐药性即抗药性,常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所致疾病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细菌的耐药性可分为两类:①天然或突变产生的耐药性;②获得耐药性或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后者所带的耐药基因易于传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通常分为以下四种:①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如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主要由于β-内酰胺酶的产生,使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因β-内酰胺环被水解而失活。细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主要是由于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的产生。②细胞浆膜通透性的改变。由于细菌细胞壁的障碍或细胞通透性的改变,使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菌体内的作用靶位。如氨基苷类抗生素不易穿透肠球菌的细胞壁,需要较大剂量才能发挥抗菌作用,但与阻碍胞壁合成的青霉素类合用时即有协同作用,因药物易于进入细胞内,所需剂量也大为减少。③靶位蛋白的改变。有的细菌可改变靶位酶,使其不易为抗生素所作用,如细菌可以改变其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使该酶与磺胺药的亲合力大为降低而引起对磺胺药耐药。④细菌代谢状态的改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药耐药菌株产生的对氨基苯甲酸可高出敏感菌株20倍。 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可采用如下方法:①建立标准的药敏试验方法以指导临床不同种类病原菌选用不同的抗菌药物,对急、危重感染,应当参考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椐,尽早开始正确的经验用药。②了解和掌握细菌耐药性的变迁。③及时控制医院内耐药菌的流行传播。④控制抗菌药物在食用动物中的大量使用。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