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 临床表现: (1)缺铁原发病表现如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妇女月经过多,肿瘤性疾病的消瘦,血管内溶血的血红蛋白尿等, (2)贫血表现常见症状为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纳差等;有苍白、心率增快。 (3)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①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女营养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应改善饮食。②月经过多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要调理月经。③寄生虫感染者应驱虫治疗。④恶性肿瘤者应手术或放、化疗。⑤消化性溃疡引起者应抑酸治疗。 (2)补铁治疗:①首选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等。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②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胃肠道正常解剖部位发生改变而影响铁的吸收。可用右旋糖酐等铁荆肌肉注射。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