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小儿的补液方法有哪些?
  • 液体疗法的目的是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补液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生理需要量3部分。 (1)补充累积损失量即补充自发病以来丢失的水和电解质的总液量。 ①补液量根据脱水程度决定补液量。轻度脱水约50ml/kg;中度脱水5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婴幼儿给予计算结果的2/3量,学龄前及学龄小儿给予计算结果3/4量。 ②补液种类根据脱水性质决定补何种液体。低渗性脱水补2/3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补1/2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1/3~1/5张含钠液。对暂不能确诊脱水性质的患儿,先按等渗性脱水给予补充,待检验得出结果,再行调整。 ③补液速度这一部分的液体需快速补充,一般于8~12小时内完成。但对伴有休克的重度脱 水患儿需迅速扩充血容量,改善肾功能。应在输液开始,先从补液总量中按20ml/kg给予等渗含钠液(生理盐水或2:1液),于30~60分钟快速静脉输入,总量不超过300ml,余量再按常规速度滴注。 高渗性脱水患儿因其神经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较高,钠离子排出较慢,输液速度应适当减慢,以免在过多的钠尚未排出之前进入神经细胞内的水量过多,而引起脑细胞水肿。 ④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严重酸中毒需补给碱性溶液,待循环改善、酸中毒纠正、见尿后及时补钾。 (2)补充继续损失量指补充液体治疗开始后,由于呕吐、腹泻等情况继续丢失的液体量。 ①补液量应按实际损失量予以补充。腹泻患儿可根据大便的次数、性质及脱水的恢复情况估 计需补充的液体量,一般按每日10~40ml/kg计算。 ②补液种类各种疾病所丢失的液体成分不同,应用类似的溶液补充。如腹泻丢失的液体中,钠含量为10~90mmol/L、钾为10~80mmol/L、氯为10~110mmol/L,一般常用1/3~1/2张含钠液。 ③补液速度于补充累积损失量液体滴注完成后的12~16小时均匀滴入,每小时需滴注约5ml/kg。 (3)补充生理需要量指补充当日热量、液量及电解质的需要量。 ①补液量要供给基础代谢所需的热量。每次代谢100kcal(418KJ)热量需120~150ml水,而婴幼儿每天需热量50~60kcal/kg(230.12~251.04KJ/kg),每天补充液体在70~90ml/kg才能满足基础代谢的需要。 ②补液种类每日电解质的需要量平均为2~3mmol/100kcal(418kJ),可用1/4~1/5张含钠液尽量经口服补充,不能口服或口服量不足时,经静脉均匀滴入。 ③补液速度同继续损失量补液速度。 以上为开始补液后24小时需补充的液体,次日则依病情而定。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