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针刺时可有哪些意外?是何原因?该如何护理与预防?
  • (1)晕针: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心慌,恶心,甚至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微弱或神志昏迷,血压下降,大便失禁等晕厥现象,称为晕针。原因: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②体位不适。③操作者手法过重、刺激量过大而引起。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迅速取出。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清醒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如已发生晕厥,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内关、素寥、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若症状仍不缓解,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预防:对初次接受针治者,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紧张心理;选取舒适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的患者,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色,询问其感觉,有头晕、心慌时应停止操作或起针,让患者卧床休息。此外,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2)滞针:针刺入腧穴后,操作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觉疼痛的现象。原因: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②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持续单向捻转等。护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操作者揉按穴位四周,或弹动针柄,如仍不能放松时,可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将针起出。若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预防:对精神紧张及初诊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手法宜轻巧,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避免连续单向捻转。(3)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原因:①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快。②针下碰到坚硬组织。③患者留针过程中改变了体位。④针柄受外力碰撞。⑤滞针处理不当等。护理:弯针后,切忌不可用力捻转、提插。应顺着针弯曲的方向将针慢慢退出,若患者体位改变,应嘱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预防:操作者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4)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原因:①针具质量差,或针身、针根有剥蚀损伤,术前疏于检查。②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③留针时患者体位改变。④遇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抽拔。⑤外物碰压。护理: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以免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断针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或血管钳拔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轻轻下压周围组织,使针体显露,再拔。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预防:针前仔细检查针具,不符合要求者剔除不用;针身不可全部刺入;避免过猛过强捻转、提插;针刺和留针时患者不能随意更换体位;发生弯针、滞针时应及时处理,不可强行硬拔。(5)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的现象。表现为出针后皮肤青紫或肿起,局部疼痛。原因: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②刺伤血管。护理: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使瘀血消散吸收。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切忌强力捣针;嘱患者不可随便移动体位;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针孔。容易出血的穴位有太阳、百会、合谷、面部穴位等(6)气胸:原因:胸背部或锁骨上窝针刺过深或角度不当。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重则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发绀、晕厥等,处理不当可造成死亡。护理:发现气胸后应立即报告医师,让患者卧床或半坐卧位休息,配合医师进行对症处理,如吸氧、输液、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行胸腔穿刺抽气。预防:胸背部或锁骨上窝腧穴应浅刺或斜刺,切忌刺入过深。(7)大出血:原因:由于腧穴定位不正确,刺入较大的动脉,如颈、腹腔、股动脉等可造成大出血。护理:立即用消毒纱布压迫出血部位,同时报告医师进行抢救,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输液、输血。预防:进针时避开大血管处。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