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题]

阅读《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题。

  师:(指着“桥头秋雨”投影片)对,这一段很有味。但是我想这幅画就不如课文的描写有味。为什么?因为这幅画没有画出人物的活动。我们说,自然景物缺少人物活动就没有了生气。对不对?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段很有味的精彩描写,请他读出点味道来。谁来?

  (有学生跃跃欲试,举手,老师指定)

  生:(有感情地朗读)“看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倒来得正好。”

  师:这段描写“有味”的地方就在这两句对话。应该用怎样的声调来读呢? 

  生:应该用缓慢悠闲的声调来朗读。

  师:对。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指着一举手学生)你来。

  生:(缓慢悠闲地)“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师:(鼓励)读得很好,读出味道来了。但是,我还要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选两个“都市闲人”在这里对话呢?为什么不选其他身份的人,如两个商人,两个老板,或者两个打工仔?

  (学生思考,讨论。气氛热烈)

  生:是不是作者当时路过这座桥时正好听到两个都市闲人在对话,于是就把它写下来了。

  师:(启发)这位同学是从生活真实的角度来理解的。请大家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来理解,联系全文的中心思想来理解。

  生:因为作者当时心情苦闷,创作枯竭,自己就是一个“都市闲人”,所以他就对都市闲人的对话感兴趣。

  师:这是你个人的意见吗?

  生:是我们几个同学一起讨论的。

  师:很好。作者本身就是一个“都市闲人”。其实在前面的描写中,就已经表明了他这种身份。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在“破屋秋色”图中,作者“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就表明他是个很悠闲的人。

  生:在“街面落蕊”图中,作者看到扫帚的丝纹,就觉得“细腻”“清闲”,也可以表明这一点。

  师:好,同学们很有收获。从这里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写文章不一定照搬生活,还要围绕文章的中心、立意来选择材料。这也体现出作者驾驭材料“无所不能”的本领。

简答题1、

谈谈你对该教学片段的看法。(20分)

  • (1)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来看,该教师将文本分成丫几幅图,如上述实录中提到的 &lDquo;桥头秋雨&rDquo;&lDquo;破屋秋色&rDquo;&lDquo;街面落蕊&rDquo;等,令文本内容更为直观,从视觉冲击到文本品味,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2)从教学方式来看,该教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涵,又不失时机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悟自解,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3)从对学生的反馈与评价来看,该教师能对学生做出及时而又肯定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稍有不足的是,教师放弃了对最先朗读的学生的指导,丢失了一次引导学生的机会,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