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相关规定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 简答题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②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确定依据: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微弱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 简答题2、
依据教学目标设汁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教学过程
一、古诗回顾,导人新课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背景介绍,辅助理解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
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郑国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学生自读,解决问题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四、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具体略)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省略句
③倒装句:
a.宾语前置句
b.状语后置句
五、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第二段:临危受命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让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步步紧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驻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六、学生讨论
(1)本文主要人物是谁?
(2)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
(以上两问可从题目进行分析)
(3)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出场?
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4)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5)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兵?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6)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7)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七、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志士、勇士、辩士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
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
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
八、课外迁移
佚之狐知道烛之武很有才能,为什么以前不推荐给郑君,而在国难当头才想起烛之武?
九、板书设计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 简答题3、
请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
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文中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是“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述亡郑利晋——以害动秦(晓之以弊);主张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许之以利);责备晋贪不义——巧施离间”。正如吕祖谦在《东莱左传博议》中说的那样“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天下间的事因为利益而聚合到一起的,亦必定会因为利益而分开。秦穆公同晋国,相处很久,又那么信任,交情也非常深厚,一旦动心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便视晋国如鼻涕唾沫,把它扔弃掉了,这跟郑国有什么关系呢?将来要是有比烛之武说的还要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必定会很快听从的!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 一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若其初相位为π/2
- 人类第1号染色体属于 ( 难度:2)
- 流感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测指标通常是 (
-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做实验,发现了伴性
- 输尿管在近子宫约2cm处,在子宫动脉的后
- 主要通过“肛门-手-口”方式引起自身重复
-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制
- 来自( )的各项税收和国有资产收益是
- 儿童和青少年鼻出血的部位发生在鼻中隔前下
- 1gM明显增高常见于 ( 难度:4)
- 面神经的主要功能 ( 难度:2)
- 招标人按设计施工图纸计算的、对招标工程限
- 锥体外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通常是对侧控制。
- 用纸色谱(PC)法分离黄酮类化合物,以7
- 经被动转运通过细胞膜的弱酸性药物,其转运
- 40岁女性,渐起失眠、心烦不安、坐立不是
- 听骨链 ( 难度:2)
- 筛检试验的目的是 ( 难度:3)
- 气郁化火型郁证的治法为
-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