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按照要求答题。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作为中学阶段的文学鉴赏教学,既不能像大学的文学课那样进行教学,也不能只把它当作语言学、文章学的例证来进行教学,真正的文学鉴赏教学虽不排斥对作品语言的揣摩、对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和实现文学的社会作用,给学生的情趣、才华、品质和思想造成一种优良的深远的影响。它既要落实语文课听说读写的基本目标,又要志在长远,给学生一块感受生活、体味人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园地。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首先就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在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 “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记得上这一课时也正值秋天,当时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我用了一个课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鉴赏。开篇的音乐和我的声情并茂的导读奠定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鉴赏欲望。学生们争先恐后起来,课堂不时碰撞出火花,一些不爱说话的学生也抢着发言,气氛相当活跃,其实,把问题还给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真情独白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赢得全班热烈的掌声,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整个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我思考着在高中的散文教学中,如何通过美读引导学生鉴赏,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文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等。探索出高中语文新的教学模式。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要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转换其角色。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C、本案例中的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D、把问题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师缺乏主导性
- D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