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

  根据对《中国画之写意画》知识的掌握,选择一个角度作为一节课的课题,编写一份教案。

  要求:(1)写一篇规范完整的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5)对整个教案或部分环节做出设计说明。

  【材料】

  中国画之写意画

  一、写意画概述

  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意画艺术特点:(1)主张神似;(2)注重笔墨;(3)强调个性发挥,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笔墨情趣:

  1.用笔:豪放、洗练。

  2.用墨:丰富、微妙。

  3.用色:简淡、高雅。

  二、写意山水的基本技法介绍

  1.勾:运笔将物体的外轮廓、主要脉络勾勒出来,它实际起到撑起骨架的作用。

  2.皴:表现山、石、树的性质,后来超越了对对象的表现而趋向特有的形式芙。

  3.擦:运用擦笔需不见笔,显出的墨色“松”而“毛”,可达到苍茫的效果。

  4.染:皴擦后,用淡墨渲染所画之物。

  5.点:也称点苔,可用于表现草苔之类附生于石、树上的小植物、远山(远景)的小树,也可用于调整画面的轻重、疏密节奏关系等等。

  三、意画的用笔

  中锋:运笔时笔杆垂直纸面。中锋勾线,线条饱满圆厚。

  侧锋:运笔时笔杆倾斜,笔锋在一侧。

  逆锋:行笔笔尖在前,推动而行,其笔道苍老,无光滑感。

  顺锋:行笔笔尖在后,顺势而走。墨色无论干湿,线条流畅、舒展。

  四、写意画的墨色韵味

  古人云:“运墨而五色俱”,认为用墨同样可以获得色彩的效果。古代画论中有“五墨”“六彩”之分。五墨是指焦、浓、重、淡、清,如同音乐中的音阶。六彩指黑、白、浓、淡、干、湿,通过极为丰富而细微的墨色变化,使观者获得丰富的色彩感觉,可谓“妙超自然”。

  破墨: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破墨法又可分为四法(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点。

  泼墨:中国画用墨名称。指画家以墨水泼洒在绢本或纸本上,随墨迹的形状,看出各种物象,然后用毛笔勾画,使这些偶然中获得的形象成为画面的构图内容。它可以是整幅的画面,也可以是局部的处理,完全因人而异。

  积墨:用墨一遍后,趁湿或干后再相继加上而得,这样可以达到饱和与厚重的效果。

  宿墨:将墨磨成焦墨隔夜后用。将水兑入宿墨,当水与墨有的融合有的仍未融合时用笔画在生宣之上。

  课堂小活动:自己动手试一试淡破浓和墨破色可用什么方法来画?

  五、写意画的设色

  六法中的“随类赋彩”是写意画用色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掌握客观物象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对物象表面色彩进行典型化的提炼和浓缩,使它同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趣味相统一。达到主体投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的物我两忘、相互契合之境界。“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是中国画用色上的一大特色。

  古人云:“设色妙者无定法”。一幅作品的色彩处理,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情趣、意境及作者的审美思想随机而定,做到色墨并佳、以色传情,这才是国画设色的根本要求。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查看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