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下面九年级音乐课《月之故乡》这一课例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月之故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

  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

  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中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教学难点1旋律中5、6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

  【教学用具】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1.常规发声,声音铺垫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2.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

  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

  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

  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

  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

  乡的。

  教师演唱——《月之故乡》。

  3.学习歌曲,挖掘情感

  (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

  (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

  (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做比较:①比较节奏;②比较旋律;③视唱前两段乐谱。

  (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做比较:①比较旋律;②比较节奏;③视唱前三段乐谱。

  (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做比较:①比较旋律;②视唱第四段乐谱;③视唱整首乐谱;

  ④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

  (7)跟教师钢琴伴奏演唱歌词。

  4.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1)介绍词作者彭邦祯

  彭邦祯(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

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

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

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人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

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5.总结提高,升华情感

(1)播放《乡愁》视频。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 &nBsp;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过程充实,是一一个很好的课例。教学日标清晰,从学生的心理

    &nBsp; 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整个课堂教学。老师用自己的演唱来进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

    &nBsp;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牛的兴趣。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采用对比的

    &nBsp; 方式,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在总结提高环节,播放与本课例相关联的视频,让学生更真切

    &nBsp; 地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唯一不足的是缺少&lDquo;小结与作业&rDquo;这一环节。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