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 21题。

[原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文说明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同单元课文还有《短文两篇》、《核舟记》(魏学洢)、《大道之行也》(《礼记》)、《杜甫诗三首》。

    课后作业(部分)

    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2.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简答题1、

请评析第二段的语言特色(不少于150字)。(20分)

  • 第一,语言朴素、自然。本段不重辞藻的华丽,不事雕琢,而是尽力做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并不觉得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淳朴浑厚。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

    第二,语言晓畅,用词精当。本段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蔚然成风的氛围中,陶渊明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描绘的理想境界,可说是&lDquo;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rDquo;的一朵清新可喜的奇葩。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简答题2、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20分)

  • (1)教学目标

    &nBsp;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学生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本文的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文。

    &nBsp;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归纳掌握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品味本文优美、精练的语言。

    &nBsp;&nBsp;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根据教师点拨,学生能够了解&lDquo;世外桃源&rDquo;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nBsp; (2)确定依据

    &nBsp;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lDquo;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rDquo;。因此,本节课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

    &nBsp;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做进一步思考。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简答题3、

请选择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导入环节除外),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25分)

  • &nBsp; 【教学环节】寻找本文&lDquo;立骨之字&rDquo;。

    &nBsp; 【教学目标】理解本文立骨之字&mDAsh;&mDAsh;异。

    &nBsp; 【教学步骤】

    &nBsp; (1)自由朗读,圈&lDquo;立骨之字&rDquo;

    &nBsp;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示&lDquo;不动笔墨不读书&rDquo;,学生圈点。

    &nBsp; (2)合作讨论,谈&lDquo;立骨之字&rDquo;

    &nBsp; 学生自由圈画之后,四人一组,讨论自己所圈之字,并说明缘由。

    &nBsp; (3)主动发言,讲&lDquo;立骨之字&rDquo;

    &nBsp; 教师鼓励各小组同学主动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文中找到依据,读给大家听。

    &nBsp; 答案预设: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hEllip;&hEllip;)、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hEllip;&hEllip;)。

    &nBsp; (4)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nBsp; 教师总结拓展:古代有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叫&lDquo;一字立骨&rDquo;,亦称&lDquo;一字经纬&rDquo;法。所谓&lDquo;骨&rDquo;即一篇文章之&lDquo;本&rDquo;,也可称为文章的&lDquo;主心骨&rDquo;,文章的主线。使众多的事实、纷纭的道理,围绕着一两个字,浑然一体,卓然挺立。换句话说就是,文章由一字生发,放纵开去,借助于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一层一层地剖析,抒写特定的字,最后又由这一字回归,拢合而来,从而发挥了一字之帅、牵制全局的艺术作用。各个部分也因这一字的制约与驾驭,而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思想,使立意显得更为明确、凝练而深刻。《桃花源记》的立骨之字为&lDquo;异&rDquo;。初遇桃花林景色甚&lDquo;异&rDquo;:树种单纯&mDAsh;&mDAsh;&lDquo;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rDquo;,景色优美。桃源内景象也让人惊&lDquo;异&rDquo;:景、物、人、事皆井然有序,老幼各得其乐。桃源内人见到渔人乃大惊&mDAsh;&mDAsh;惊&lDquo;异&rDquo;,其人之热情好客懂礼仪、桃花源之来历亦让渔人&lDquo;异&rDquo;。&lDquo;不足为外人道也&rDquo;,渔人、读者皆会有&lDquo;异&rDquo;。&lDquo;处处志之&rDquo;&lDquo;寻向所志&rDquo;却找不到原路,让人惊&lDquo;异&rDquo;之;高尚士刘子骥&lDquo;闻之,欣然规往。未果&rDquo;,加倍&lDquo;异&rDquo;也。全文千回百转,一步一异,异之又异,奇观异彩层出不穷,读来兴味盎然,情事理亦相得益彰。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