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题]

以下是《乡愁》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后完成第1题。

    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1:“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生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

    生3:“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

    师: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联系。

    生4:“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总结诗歌的新奇美。

    生1: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

    生2: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生3: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师:《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生1: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生2: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生3: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

    生4: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师: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

简答题1、

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哪些要求?请简要分析。(20分)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lDquo;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rDquo;&lDquo;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rDquo;&lDquo;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rDquo;&lDquo;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rDquo;。&lDquo;诗以一字为工。&rDquo;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人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习语文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这个练习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时时认识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这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时候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