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 21题。
[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课文导语
本课学习的五首诗,有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有李白困居长安的慷慨悲吟,有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有岑参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有龚自珍辞官还乡的浩荡离愁,无不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后练习(部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 简答题1、
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题。(字数不少于200字)(20分)
(1)相同之处:①都没有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据表达的内容而定;②都将叙事与写景融为为一体;③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④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2)不同之处: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也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错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叙事简洁,抒情含蓄而典雅。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艺术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埋下伏线,最后直抒胸臆,过渡自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四个&lDquo;雪&rDquo;字(送别前雪景、饯别时候的雪景、临别时的雪景、送别之后的雪景)一线串珠,章法严谨而又富于变化。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 简答题2、
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20分)
(1)教学目标
&nBsp;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记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背诵全文。
&nBsp;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吟诵,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nBsp;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nBsp; (2)确定依据
&nBsp;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诗歌教学的相关规定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nBsp;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依据材料中单元教学目标可知,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具有鉴赏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强烈的情感。
&nBsp; 八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中学三个学期的学习后,基本上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通过反复诵读,大部分学生可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 简答题3、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nBsp; 一、整体感知
&nBsp; 1.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nBsp; (怒号、三重、挂罥、布衾、丧乱、何由彻、庇、见、寒士、突兀等)
&nBsp;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nBsp; 教师明确: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lDquo;怒&lDquo;三&rDquo;&lDquo;洒&rDquo;&lDquo;挂&rDquo;&lDquo;飘&rDquo;&lDquo;老&rDquo;&lDquo;忍&rDquo;&lDquo;抱&rDquo;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lDquo;呼&mDAsh;&mDAsh;不得&mDAsh;&mDAsh;&rDquo;&lDquo;自&mDAsh;&mDAsh;叹&mDAsh;&mDAsh;息&mDAsh;&mDAsh;&rDquo;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lDquo;安得&rDquo;&lDquo;千万&rDquo;&lDquo;大庇&rDquo;&lDquo;寒士&rDquo;&lDquo;呜呼&rDquo;&lDquo;何时&rDquo;&lDquo;受冻&rDquo;等字须重读,&lDquo;死&mDAsh;&mDAsh;亦足&rDquo;中&lDquo;死&rDquo;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心存社稷、意念苍生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nBsp; 3.教师进行范读。
&nBsp; (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nBsp; 二、研读赏析
&nBsp; 1.赏析第一节诗
&nBsp; (1)设疑引导:题目说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诗人在诗歌第一节用了一个词来描写秋风的情状,请同学们找出来。
&nBsp; 教师明确:&lDquo;怒号&rDquo;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nBsp; (2)设疑引导:&lDquo;卷&rDquo;和&lDquo;吹&rDquo;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nBsp; 教师明确:&lDquo;卷&rDquo;字就让我们想起&lDquo;旱地拔葱&rDquo;,很形象化,有力度。
&nBsp; (3)设疑引导:接下来还有一系列的动词,有哪些呢?它们有什么好处呀?
&nBsp; 教师明确:还有&lDquo;飞&rDquo;&lDquo;洒&rDquo;&lDquo;挂&lDquo;&lDquo;飘转&rDquo;&lDquo;沉&rDquo;等动词。这些动词刻画了茅草漫天飞扬的动感画面。
&nBsp; (4)设疑引导:如果我要你给这节诗拟一个小标题,怎么拟才恰当?同学们想想。
&nBsp; 教师明确:秋风破屋(描写)
&nBsp; (5)请男同学们齐读这节诗。
2.赏析第二节诗
&nBsp; (1)设疑引导:着急和无奈之下,诗人叹声说&lDquo;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rDquo;。请注意前面提到说,
&nBsp; 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那用&lDquo;老&rDquo;来自况,是否准确呢?
&nBsp; 教师明确:这是写心情。颠沛流离催人老,诗人心力憔悴,倍感未老先衰。
&nBsp; (2)设疑引导:同学们能不能猜想一下,群童&lDquo;公然&rDquo;&lDquo;抱茅&rDquo;是用来做什么?仅仅是调皮,在戏耍这个老头吗?
&nBsp; 教师明确:诗人用茅草盖茅屋,群童或许也是用来做茅屋的,也有可能当柴火烧。
3.赏析第三节诗
(1)设疑引导:同学们,这个夜晚,杜甫一家过得怎样?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诗歌第三节教师明确:长夜无眠。&lDquo;何由彻&rDquo;可以看出很难受。
(2)设疑引导:诗人有哪些描写交代了&lDquo;何由彻&rDquo;的原因?同学们思考一下。
教师明确:&lDquo;冷似铁&rDquo;,一个比喻就刻画出了布被的硬与冷。&lDquo;雨脚如麻&rDquo;的&lDquo;麻&rDquo;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又冷又湿。
(3)设疑引导:&lDquo;雨脚如麻&rDquo;是由于&lDquo;秋风破屋&rDquo;,那么&lDquo;布衾&rDquo;&lDquo;冷似铁&rDquo;是为什么呢?
教师明确:原因是棉被使用多年既破又脏,足以见出杜甫生活的贫困,也见出&lDquo;丧乱&rDquo;给平民带来的苦难有多深。
(4)设疑引导:这下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节诗。
教师明确:冷湿难耐(描写)
4.赏析第四节诗
(1)过渡引导:这么一个冷与湿交加的无眠的夜晚,诗人联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节诗。
教师明确:&lDquo;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Dquo;
(2)设疑引导:&lDquo;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rDquo;&lDquo;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Dquo;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明确:如何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受冷受冻的人都喜笑颜开!我屋独破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3)设疑引导: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教师明确:&lDquo;祈求广厦&rDquo;(板书)
(4)设疑引导:这样推己及人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师明确:一个忧国忧民的伟丈夫,一个典型的&lDquo;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rDquo;的读书人。
(5)师生齐诵全诗。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