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如何诊断、治疗及预防钩虫病?
  • 【题眼解析】1、诊断:在流行区有赤足下田和"粪毒"史以及贫血等临床表现,应怀疑钩虫病。通过粪便检查有钩虫卵者即可确诊。凡是失血程度与粪便虫卵不相称时,应寻找其他原因。

    2、治疗:包括病原学治疗与对症治疗。

    (一)钩蚴皮炎:在感染后24小时内局部皮肤可用左旋咪唑涂肤剂或15%阿苯达唑软膏1天2-3次,重者连续2天。皮炎广泛者口服阿苯达唑,每天 10-15mg/kg,分2次口服,连续3天,有止痒、消炎及杀死皮内钩虫幼虫的作用, 也可阻止或预防呼吸道症状的发生。

    (二)驱虫治疗: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均能广谱驱肠道线虫。但其驱虫作用缓慢,于治疗后3-4天才排出构虫。阿苯达唑剂量为400mg,每天1次,连服2-3天。甲苯达唑为200mg,每天1次,连续3天,2岁以上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1-2岁儿童剂量减半。感染较重者需多次反复治疗。复方甲苯达唑(每片含甲苯达唑100mg,盐酸左旋味唑25mg),成人每天2片,连服2天。4岁以下儿童的剂量减半。孕妇忌用。治疗后15天复查,钩虫卵阴转率93%,复方阿苯达唑(每片含阿苯达唑67mg,噻嘧啶250mg)。成人和7岁以上儿童2片,顿服。治疗后2周复查钩虫卵阴转率69.91%。预防:饮食。

    3、预防:

    (1)管理传染源:根据感染率高低,采取普遍治疗或选择性人群重点治疗,如对中小学学生,用复方甲苯达呼或阿苯达唑每年进行驱虫,效果较好,有利于阻断钩虫病的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推广粪便无害化处理。改变施肥和耕作方法,尽量避免赤足与污染土壤密切接触、防止钩蚴侵入皮肤。不吃不卫生蔬菜,防止钩蚴经口感染。

    (3)保护易感人群:重点在于宣传教育,提高对钩虫病的认识,在钩虫病感染率高的地区开展集体驱虫治疗。目前预防钩虫感染的疫苗,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还不能用于人体。

    【考点定位】本题出自第七版《传染病学》第九章蠕虫感染,第六节钩虫病的知识点。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