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患儿,女,九岁,汉族。以“主诉:发热、双耳下肿痛七天,头痛、呕吐一天”为主诉入院。患儿于七天前出现发热,体温38.5℃,伴全身不适,按“感冒”治疗,症状无缓解。当晚感觉右耳下肿痛,张口受限。三天前体温正常,腮肿消失。一天前出现头痛、恶心、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体温再次升高至39.7℃。患者病后精神、食欲可,大小便未见异常。流行病学史:近两周同班同学中有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未接种腮腺炎疫苗。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温38.5℃。双腮部无肿大,双侧颌下腺肿大,有触痛,腮腺管口红肿,无脓性分泌物,颈软无抵抗。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布鲁津斯基征、凯尔尼格征、巴彬斯基征阴性。辅助检查:三大常规正常。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细胞总数230×10/L,白细胞120×10/L,单核细胞0.94,潘氏试验阳性,糖3.6mmol/L,蛋白0.6g/L,氯化物120.2mmol/L。血抗流行性腮腺炎病毒IgM阳性。 此病例的诊断思路? 诊断与诊断依据? 此病例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腮腺炎患者的隔离期为多长时间?易感者检疫期为多长 ?
  • 诊断思路 患者起病前有腮腺炎接触史,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等,随后耳下部肿胀应疑及腮腺炎。腮腺肿胀数日后出现头痛、呕吐表现,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故临床诊断为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炎。 诊断与诊断依据 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并脑膜炎,依据为 ⑴女性儿童,急性起病 ⑵病前两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 ⑶症状有发热、右耳下肿痛,数日后病情缓解,但再次发热并出现头痛、呕吐。 ⑷查体见体温高,双腮部无肿大,双侧颌下腺肿大,有触痛,腮腺管口红肿,无脓性分泌物,颈软,无抵抗。心肺腹未见异常。布鲁津斯基征、凯尔尼格征、巴彬斯基征阴性 ⑸脑脊液细胞数、蛋白质轻度增高,其他正常。血抗流行性腮腺炎病毒IGM阳性。 鉴别诊断 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炎:腮腺炎脑膜炎可发生在腮腺肿大之前六日至肿后两周内出现,有的病例始终未见腮腺肿大,脑脊液和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仿,故难以鉴别。可借助于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及流行病学调查来确诊。 腮腺炎患者的隔离期 隔离病人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集体机构的易感者应检疫三周。 临床思维: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因:腮腺炎病毒,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流行病学:传染源:腮腺炎患者(腮腺肿大前24小时至肿消后3天)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物经由呼吸道传播。易感者:85%为小于15岁的儿童。临床表现: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及尿中淀粉酶增高,但90%的单纯腮腺炎病理淀粉酶也可轻至中度增高。血清学检查:用补体结合试验或ELISA法检测抗V和抗S两种抗体;S抗体阳性可作为新近感染的证据,6~12个月后逐渐下降消失:V抗体在起病后一个月达高峰,六个月后逐渐下降,两年后达低水平并持续存在。在未明确诊断的急性脑膜炎患者,S/V增高提示腮腺炎病毒感染,恢复期(14~21天后),血清V抗体四倍升高,S抗体滴度改变不大即可确诊。病毒分离:可与患者的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液中分离到病毒。鉴别诊断:化脓性腮腺炎、症状性腮腺肿大、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颈、耳前淋巴结炎。治疗: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对症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饮食根据患者咀嚼能力决定,不给酸性食品;严重头痛时可给予解热镇痛药。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