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答题患儿,男 10岁。因胸闷、心悸一周,发现心律不齐一天入院,患儿入院前一周起常感头晕、胸闷,活动后气短,喜叹气,入院前一天因四肢乏力、心前区不适加重而就诊,体格检查发现心律不齐而收住院。体格检查T 36.8℃,P 88次/分,R 22次/分,BP 110/75mmHg。神志清楚,面色略苍白,口唇无紫绀,皮肤未见皮疹及瘀点,心率88次/分,不规则,早搏6~8次/分,第一心音低钝,各瓣膜区未疗及杂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两肺呼吸音清,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腹部静脉无显露,下肢无浮肿,关节无红肿、畸形,无杵状指、趾。辅助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RBC 3.24×10/L,Hb 116g/L,WBC 5.5×10/L,PLT 230×10/L。②心肌酶谱:AST 16.8U/L(0~37U/L),LDH 95U/L(100~190U/L),LDH1 0.26U/L(0.24~0.34U/L),CPK 65U/L(35~232U/L),CK-MB 6U/L(0~6U/L)。③cTnT 0.03ng/ml(<0.1ng/ml)。(2)心电图(EKG):窦性心律,心率92次 /分,P-R间期0.14s,QRS时间0.12s,Q-T间期0.32s,Ⅰ、Ⅱ、AVR、AVF和V1~V5导联可见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无P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3)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①窦性心律;②室性早搏743次。(4)胸片:心影大小正常,肺野无充血。 最可能诊断? 还要做什么检查? 需和什么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
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室性早搏 诊断依据 (1)该患儿在出现早搏的同时伴有临床症状:头晕、胸闷、心悸,活动后气短,喜叹气,体格检查显示:面色略苍白,早搏6~8次/分,第一心音低钝。 (2)心电图:多导联中可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无P波,T 波与主波方向相反,符合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 (3)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 还需做以下检查:①抗心肌抗体可以阳性。②血清病毒学抗体检查:COX B3-IGG阳性。③超声心动图,以了解心脏腔室大小。 鉴别诊断 (1)良性早搏:一般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多无自觉症状,早搏多为单源、偶发,运动后早搏消失或减少,心电图检查除有早搏外其他各项检查均应正常。该患儿自觉症状明显,早博频发,并有基础疾病史,故应考虑是器质性早搏。 (2)心脏神经症:多发生在学龄期儿童,临床症状可呈现多样化,但以心血管症状为多见,如胸闷、心悸、气短、深吸气、叹息样呼气,主诉乏力、焦虑等。体征常见心动过速,偶见心律不齐,心尖搏动有力,心音增强。辅助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心电图多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心得安试验阳性。该患儿虽有类似临床症状,但心脏体征、心电图不符。 (3)风湿性心肌炎:是风湿热最多见的心脏表现,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快,心音低钝或有奔马律,心尖搏动弥散,心尖部可疗及轻度收缩期杂音,X线检查有心脏扩大,ECG示P-R间期延长,伴ST-T改变,变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急性期有发热、不适、疲倦、面色苍白,关节游走性疼痛等表现。ASO一周后开始升高,ESR增快,CRP为阳性,该患儿ASO、ESR正常,无链球菌感染证据,心脏体征、ECG无上述表现。 (4)先天性心脏病:一般生长发育落后,活动后气短、心悸或有青紫,各型先心心前区可闻及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脏杂音,ECG、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可有特殊改变。该患儿病史、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均不符合。 治疗 1、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选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适当休息和营养。 2、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根据临床情况,对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密切观察,注意适当休息和营养。补充各种维生素,尤其是大齐量维生素C100~200mG/(kG·D),加入10%葡萄糖静滴。还应适当给予心肌能量药物,以改善心肌代谢、修复心肌损伤。 (2)对症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时:可选用普罗帕酮(心律平)5~7mG/(kG·次),6~8小时一次,口服;维持齐量3~5mG/(kG·次),每日2~3次口服;或普萘洛尔(心得安)1~4mG/(kG·D),分2~3次口服。 (3)反复发作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首选利多卡因,1~2mG/(kG·次)加入10%葡萄糖 10ml中静脉注射,必要时10~20分钟后重复一次,转律后以20~30μG/(KG?min)静脉点滴维持。或普罗帕酮1~1.5mG/(kG·次)静脉缓慢推注5分钟。 3、治疗分析 该患儿应用普罗帕酮7mG/(kG·次),8小时一次,一周后精神改善,胸闷、心悸、叹息等症状消失,继续用药一周,早搏次数减少至3~5 次/分,心电图、HoltEr显示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继续用药3~6个月后改用维持量,3~5mG/kG·次,每日2~3次,疗程6~12个月。对于短阵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复律首选利多卡因,也可用普罗帕酮慢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密切观察临床症状,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熟悉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动力学、副作用和禁忌证,一般选用一种药物,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头晕、耳鸣、视力障碍等症状时,要考虑药物的毒性作用。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调整药物用量,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以了解治疗效果、监测Q-T间期、T波和u波改变,防止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等。 临床思维: 室性早搏 VMC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儿童期的发病率尚不确切。近来资料表明,有20余种病毒(virus)可引起心肌炎(myoCArDitis),且以呼吸道和肠道病毒为主,尤其是柯萨奇病毒B组(CVB)、埃可(ECHO)病毒最常见。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病毒及其毒素通过血液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或持续存在、复制有关,可导致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及产生纤维化等病理变化。VM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如心肌细胞凋亡、抗心肌抗体、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等在VMC发病后增高,增高后又加重了VMC的病情,这亦为治疗或观察疗效提供了线索。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病毒感染的种类、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年龄的大小,其发病可发生在病毒感染的急性期或恢复期,亦呈现一个慢性进行性的过程。轻者可无症状,不易发现,如在原发病的过程中出现乏力、头晕、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时,应注意有否心肌炎存在的可能;伴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是VMC常见的临床症状;要警惕心脏扩大、严重心律紊乱的重症患儿,可在发病数小时内突然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如心脏扩大及并发心力衰竭者应延长休息至少3~6个月,病情好转或心脏缩小后可逐步开始活动。多数病人预后良好,经数周、数月甚至迁延数年渐痊愈。亦有极少数患儿演变为继发性心肌病或留有后遗症。 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小儿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占种心律失常的37.7%。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房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根据早搏发生的基础,临床上又有良性早搏与器质性早搏之分。前者可见于健康儿童,早搏多为偶发性、单源性,无器质性疾病史,运动后早搏减少或消失,心电图除有早搏外无其他导演。器质性早搏多见于心肌炎、心肌病、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心导管或心脏手术等。儿童以病毒性心肌炎引起心律紊乱最常见。对于心律紊乱的患儿需要详细、细致地询问病史及全面地体格检查,以便早期、正确评价早搏的临床意义。首先应了解患儿有无原发心脏病史及近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病毒感染史;有无伴随症状;其次,需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动态观察病情、综合分析资料来鉴别良性早搏与器质性早搏。常规心电图是临床诊断心律失常简便而可靠的方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可结合病史进一步做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无创伤性检查,以检测到常规心电图不能观察到心电图变化、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临床常见的良性早搏,一般不需用药物治疗,且预后良好;因器质性心脏病、由心脏手术引起的心律失常、频发成对出现的或伴发室性心动过速的器质性早搏,预后较差。对于原发心脏疾病史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 小儿血清地高辛的有效血浓度为
-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 患儿,男,3周。因发热3天,呕吐、精神差
- 急性肾炎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持续尿闭阶段,
- 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特点如下述,哪项除外
- 在小儿肾脏疾病中下列哪一种最为多见 (
- 某孕妇在产前检查时,发现有梅毒感染。有关
- 新生儿血清CRP明显升高,提示 (
-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症状表现为
- 对婴儿来说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约占总能量的
- 神经性贪食症每周至少发作 ( )
- 考虑诊断为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口腔内可产生 (
- 导致呼吸道上气道梗阻而致呼吸衰竭的病因有
- 配方奶粉具有以下特点
- 有关正常新生儿的特点,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男,5岁,自幼易感冒,生长发育尚可,近年
- 小儿肥胖症是指 ( )
- 男孩,6岁,无青紫。于胸骨左缘第2、3肋
- 婴幼儿期便血的常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