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脑梗死概述
  • 1.概念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临床出现相应的局灶性神经体征。按照发病机制和原因,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我们常说的脑梗塞一般是指脑血栓形成。

    2.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较少见的病因有脑动脉炎;还可见于高半胱氨酸血症等。血液学异常如红细胞、血小板增多的血液高黏度综合征,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3.流行病学 我国城市脑卒中的年发病率约为219/10万,农村地区约为185/10万。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人。我国脑血管病的地理分布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发病趋势。国内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并且在35岁以后呈急剧上升趋势。

    4.临床表现 中老年患者多见,病前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在安静状态或睡眠中起病。部分患者有TIA前驱症状如半侧肢体麻木、无力等局灶性神经体征多在发病后10余小时或1~2日达到高峰,患者意识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常见的脑梗死临床表现根据不同部位的血管闭塞有所不同。 (1)颈内动脉闭塞 临床表现差异颇大,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可无症状或出现单眼一过性黑蒙,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伴失语症。颈动脉搏动减弱或血管杂音,亦可出现痴呆或晕厥发作。 (2)大脑中动脉闭塞 主干闭塞可导致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与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三偏)。主干闭塞时可引起大面积脑梗死,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皮层支闭塞引起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和上肢为重。深穿支闭塞更常见,表现为上下对等的三偏症状。(3)大脑前动脉闭塞 大脑前动脉近段可因前交通动脉的代偿而全无症状。远端闭塞时,出现对侧偏瘫,下肢重于上肢,有轻度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病变可有Broca失语,可伴有尿失禁及对侧强握反射。 (4)大脑后动脉闭塞 主干闭塞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双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导致皮质盲。在中脑水平大脑后动脉起始处闭塞,可见垂直性凝视麻痹、动眼神经瘫等。 (5)椎一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闭塞引起脑干梗死,出现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严重者可致昏迷和高热等。中脑受累出现中等大固定瞳孔,脑桥病变出现针尖样瞳孔。不同分支的闭塞可引起不同部位的多种临床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综合征 也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由于基底动脉分支的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导致延髓背外侧梗死,引起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同侧Homer征(下行交感神经纤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疑核);同侧小脑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

    5.辅助检查 (1)头颅CT 常规进行头颅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对于急性卒中期患者,头颅CT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对于发病早期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很重要,缺点是对小脑和脑干病变及小梗死灶显示不佳。 (2)头颅MRI 脑梗死发生数小时后,可显示T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变,与CT相比,MRI可发现脑干,小脑梗死及小灶梗死。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可在发病后数分钟内检测到缺血性改变,其中DWI和PWI显示的病变范围相同的区域为不可逆损伤部位,DWI和PWI的不一致区,为缺血半暗带。但MRI诊断急性脑出血不如CT灵敏。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