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试述腧穴的分类,每一类并举例说明
  •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兹分述如下:
    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这些腧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
    经穴随着人们的医疗实践,也经历了一个由少至多的过程。
    《灵枢·本输》篇在五腧穴上冠以所属脏腑之名。《素问·气府论》统计腧穴数目上冠以诸经'脉气所发者'字样,说明《内经》为腧穴的分经已奠定了基础。从其经文来看,虽屡有三百六十五穴之说,但实际上其所载有穴名者仅一百六十穴左右。《甲乙》用分经分部方法详载穴名、穴位,共得三百四十九穴。《千金翼》所载与《甲乙》相同。到《铜人》、《发挥》等书时才有所增加,其穴名数达到三百五十四穴。而后《大成》已载有三百五十九穴。《逢源》一使经穴总数达到三百六十一穴。
    奇穴
    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其有奇效,故称'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以外,故又称为'经外奇穴'。《灵枢·刺节真邪》称'奇输'。它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明确位置,且有名称的称为'有名奇穴';一些仅有明确位置,但尚未定名的则称为'无名奇穴',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为数较少。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
    历代文献有关奇穴的记载很多,如《千金方》载有奇穴一百八十七个之多,均散见于各类病证的治疗篇中。《奇效良方》(简称《奇效》)专列奇穴,收集了二十六穴。《大成》便专列'经外奇穴'一门,载有三十五穴。《类经图翼》(简称《图翼》)也专列'奇俞类集'一篇,载有八十四穴。《针灸集成》(简称《集成》)汇集了一百四十四穴。这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
    奇穴的分布虽然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虽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有的奇穴并不指某一个部位,是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有些虽名为奇穴,其实就是经穴,如胞门、子户,实际就是水道穴;四花据《针灸聚英》(简称《聚英》)指出就是胆俞、膈俞四穴;灸痨穴据《聚英》指出就是心俞二穴等。
    阿是穴
    就'阿'字而言,《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会'阿'的一声,故名为'阿是'。阿是之称见于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因其没有固定的部位,故《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简称《玉龙经》)称'不定穴',《医学纲目》称'天应穴'。其名虽异,而其义皆同。溯本求源乃始自《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腧'。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是以痛处为穴,直接进行针刺或艾灸,有的往往有比较固定位置的效果显著。
    《灵枢·五邪》说:'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缪刺论》也说:'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还说:'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说明或痛、或快、或有特殊感应之处,都有阿是之意。近代又称'压痛点'、'压敏点',但不一定是阿是穴。有的经穴或奇穴亦以压痛取穴。如《灵枢·背腧》:'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说明取经穴时,也可按压痛点取穴。又如奇穴中的阑尾穴、胆囊穴等,莫不以所在的一定部位上再以压痛,或特殊感应为准而刺之。就是说经穴或奇穴,亦可应用阿是之法取之,但应与阿是穴相区别,不能混淆。
    腧穴的细分分类
    1、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份。十二经脉左右各有一条,故十二经脉上的腧穴都是左右对称的,一个穴名有两个穴位;任、督二脉则是单行线,故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是单穴,一个穴名只有一个穴位。经穴在《内经》时计有160个穴名,到现代已发展为361个穴名,670个穴位。
    经穴分布于十四经的循行路线上,故与经脉的关系密切,不仅有主治本经病症的作用,而且能反映本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
    2、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
    经外奇穴分布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些不在经脉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密切的联系。有些奇经并不指某一部位,而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风、八邪、华佗夹脊等。
    经外奇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疗效,其主治作用一般比较单纯。
    3、阿是穴
    阿是穴,是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当按压某一局部时病人反映敏感,出现疼痛、酸胀,发出“啊”的声音,“啊”处即作为施术的穴位,故称阿是穴。
    “痛”,在早期只指单纯的压痛感,以后“痛”的含义逐渐扩大。凡是按压触捏病体时,病人感觉有痛感、热感、酸楚、麻胀或舒适等感应处,即可作为施治的部位。
    阿是穴在临床的应用十分广泛,有仅适用于痛症,对某些内部脏器的疾患也有较好的疗效。
    4、特定穴
    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或称类穴。特定穴主治规律强,运用范围广,在临床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定穴主要包括四肢部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头身部的脏腑俞、募穴以及交会穴等。
    5、五输穴
    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五输穴的主治病症各有特点:
    井穴开窍醒神,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急惊气绝、人事不省;
    荥穴清泄脏腑之热,用于热病,清热效好;
    输穴主体节重痛,用于关节病变、软组织性疼痛,止痛效好;
    经穴宣肺解表,用于寒热、喘咳、咽喉病症;
    合穴主腑病,用于肠胃病及六腑的病症。
    此外,六腑中的大肠、小肠、三焦,在足三阳经上各有一合穴,称为“六府下合”。由于大肠、小肠皆承受从胃腑传化而来的水谷之气,属于胃,所以它的下合穴(上巨虚、下巨虚)同在足阳阴经上;三焦水道出于膀胱,参予水液的调节,故它的下合穴列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六府下合穴”在临床上治疗腑证疗效显著,故有“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之说。
    6、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7、络穴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可以主治本络病候。十五络脉各有所主病症,凡络脉脉气发生异常的症候表现,一般均可选本络络穴治疗。
    由于十二经脉的络脉分别走向与之相表里的经脉,故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少数络脉还深入到内脏,如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少阴络“入于心中”。这种联系不仅表明该络脉与内脏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而且还直接表明了该络穴的主治所及。
    8、郄穴
    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阴、阳桥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的病症。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亦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
    9、俞募穴
    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特定穴。
    俞穴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即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侠来命名,如肺俞、心俞等。
    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其位置大体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经脉上,分布于任脉者为单穴,分布于其它经脉者一名二穴。俞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最能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诊治相应脏腑的疾病。俞、募穴局部出现的各种异常反映如敏感、压痛,结节,凹陷、出血点、丘疹及温度、电阻变化等,常被用来诊察相应的脏腑病症。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压痛,气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压痛,肾俞穴出现结节、压痛者,常可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病,实证),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募穴。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