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题] 患者,男性,45岁。因回吸涕中带血,发现右颈部无痛性肿物1月来诊。检查:右胸锁乳突肌上段前缘有一2×3cm肿物,肿物质硬、无压痛、固定、表面不光滑,局部肤色正常;鼻腔检查未见出血点及新生物,后鼻镜检查见右咽隐窝处有一1×1cm新生物,表面不平,左侧咽隐窝及鼻咽顶后壁未见异常。
简答题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 鼻咽癌:鼻咽癌发病年龄多见于30~59岁,男女性别之比为(2~4):1,患者为45岁男性,回吸涕中带血,以及右颈部无痛性肿物的临床表现。颈部肿物的特点为质地坚硬、无压痛、固定且表面不光滑,这些特征与恶性肿瘤相符。此外,后鼻镜检查发现右咽隐窝处有新生物,表面不平,这进一步支持了恶性肿瘤的诊断。鼻咽癌是一种在鼻咽部发生的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回吸涕中带血、颈部肿块等,且鼻咽癌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简答题2、该病流行病学特征是什么?
  • (1)地域聚集性:鼻咽癌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病,但有明显的地域高发现象。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发病率高,北非次之,欧美大陆及大洋洲发病率低于1/10万。在我国鼻咽癌的发病也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呈南高北低趋势。以华南、西南各省高发,两广发病率最高,发病率>12/10万,在少数高发地区,如广西苍梧和广东四会等地,鼻咽癌的发病率高达25~27/10万。 (2)种族易感性:鼻咽癌发病有明显的人种差异,在世界四大人种中,蒙古人种高发。典型例子是同属蒙古人种但已世代居住于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鼻咽癌的发病率仍高,男性约10/10万,女性约4/10万。又如已移居欧美大陆多年的华侨及其在欧美出生的华裔后代发病率仍明显高于当地人群。 (3)家族高发倾向:我国广东、香港、海南、台湾等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鼻咽癌高发家族存在。有资料显示在200例鼻咽癌患者中有癌家族史的33例,其中鼻咽癌家族史为14例,而对照组200例中有癌家族史的10例,其中鼻咽癌家族史2例,两组有明显差异,即在鼻咽癌组中有癌家族史和鼻咽癌家族史的明显高于对照组。海南一个家族两代49人中有鼻咽癌13例。广东中山市244例鼻咽癌中25例有家族史,占10.4%。上述资料表明鼻咽癌发病存在某些家族高发倾向。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简答题3、该病病因是什么?
  • 鼻咽癌的病因尚不确定。目前认为鼻咽癌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遗传的或获得的)。它往往涉及多个基因之间或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目前较为肯定的致病因素为:EB病毒感染、化学致癌因素或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简答题4、为进一步诊治,应行哪些检查?
  • (1)电子鼻咽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鼻咽部病变情况,确认新生物的位置、大小、形状等。 (2)CT/MRI检查:可清楚显示鼻咽腔内病变,更可清楚显示病变腔外侵犯的部位、范围大小、深在的转移淋巴结及骨、肺、肝的转移情况,对病变分期、治疗方案及放疗计划的设定、预后估计、随诊等都大有帮助。与X线片相比,CT可以增加咽旁间隙、颅底等部位的检出率。CT与MRI的影像各有优缺点,CT显示颅底骨破坏较直观清晰;而MRI有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等三维显示,可更清楚检查咽旁侵犯的软组织肿物、淋巴结肿大、颅底各天然孔道肿瘤侵犯情况、脑神经受侵的增粗、脑膜受侵的不规则增厚、椎体转移脊神经受压的改变等。目前AJCC分期以增强MRI作为标准的诊断影像。 (3)鼻咽部细胞学涂片:通过抽取鼻咽部分泌物进行细胞学检查,寻找恶性细胞。 (4)组织活检:通过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5)EB病毒VCA-IgA抗体测定: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病有一定关联,测定VCA-IgA抗体有助于诊断。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简答题5、最合适的治疗措施是什么?
  • 目前鼻咽癌公认和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为放射治疗,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期一般采用单纯放射治疗,晚期采用同步放化疗。其他如选择性病例行放疗加生物治疗和/或免疫治疗也具有较好的前景。残存或复发病例在符合手术治疗条件时,行手术挽救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搜题找答案

热门试题